文︰張曉彤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凡尼亞舅舅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聖彼德堡小劇院——歐洲劇院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3/11/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節︰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 »
藝術類別︰戲劇 »
《凡尼亞舅舅》是俄國偉大劇作家契訶夫的四大經典劇作之一。契訶夫曾說過:「在現實生活裡,人們不會時刻互相廝殺、呼天搶地又或海誓山盟,亦不會每句話都字字珠璣;相反, 他們忙於吃、喝、調情、胡扯⋯⋯這些才是舞台應該呈現的東西」,《凡尼亞舅舅》中所描述的,亦是一些平凡的鄉村生活片段。這齣劇作特地營造枯燥鬱悶,甚至空洞平庸的小市民生活氣氛來感染觀眾,但當中想要探討的議題──各角色內心的
深層次矛盾,卻是跨時代而深刻的。
《凡尼亞舅舅》故事發生在俄羅斯沙皇時代,一戶農村人家主角凡尼亞與母親和亡姊之女桑尼婭,長年打理亡姊的遺產,並藉此把收入寄給在大學當教授的姐夫,支持他在城市的生活。姐夫退休後,帶著年輕的第二任妻子伊蓮娜重返農莊。教授、農村醫生阿斯特羅夫、凡尼亞、桑尼婭和伊蓮娜之間無奈的情感糾纏,在平淡的農村生活增添一些瑣事。
也許初次接觸契訶夫劇作的人不見得會馬上喜歡他的風格。《凡尼亞舅舅》的故事結構採用散文式,由零碎的片段組成,相對傳統結構較隱晦難懂,但其實故事的重點在於人物刻劃,以及他們各自內心的衝突。如第一幕凡尼亞和阿斯特羅夫醫生談論老教授的為人時,凡尼亞對教授展開喋喋不休的批評,正好反映他赫然發覺姐夫的平庸,對讀書人抱有的理想破滅,及其所散發出的失望之感。
悲劇有「命運悲劇」和「性格悲劇」等之分,而《凡尼亞舅舅》屬於後者。劇中每個角色也只是嘴巴上說想要改變,卻沒有人以行動實踐。揭開「知識分子」的糖衣,老教授只是個凡夫俗子;阿斯特羅夫明明是醫生,卻終日以酒消愁,不去行醫;桑尼婭求愛不遂⋯⋯劇中每個人也缺乏實行力。
朵金執導的《凡尼亞舅舅》反而加入了一些喜劇效果的元素,減輕了作品本身的悲劇性,例如當醫生和伊蓮娜接吻時,被手持鮮花的凡尼亞撞破,他立即以側身站立,舉起手上鮮花遮掩頭顱,引來觀眾發笑。這種搞笑的舞台處理並不算多,數量恰到好處,沒有破壞原著精神。
最後,教授夫妻離去,農莊回復了平淡,凡尼亞屈服了,允諾會如往常一般匯送教授夫婦的生活經費。這時候,一直在舞台上懸浮的三叢乾草堆下降到地上,象徵凡尼亞等人不安掙扎是徒勞無功,他們最終仍得向現實低頭,但每個人的內心卻無法回歸以往的安詳。面對自己的無能與無力,他只能咆哮「我沒有真正活過!」以表達他心底裡失去信念的絕望,卻又必須日復一日持續活下去的無奈。
《凡尼亞舅舅》看似沒有鮮明的題旨,劇情就像劇中停擺的時鐘由始至終都沒有推進過,但這些平淡而瑣碎的情節,便是契訶夫對生命本質的解讀。契訶夫的故事情節沒有太激烈的高潮,但卻有洞悉人性的透視感。正是這些平凡與重複,衍生出強大的力量。儘管劇中的角色沒有爭取到他們想要的幸福,然而爭取過程中意圖排除萬難所抱負的理想,還有希望繼續生存下去的巨大勇氣和信念,卻叫觀眾難忘。凡尼亞的故事讓我們反思自己的生命:我像劇中的角色一樣渴望改變只是空想嗎?有沒有把理念付諸實行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