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蓮如何假面?
文︰錢俊華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照片提供: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
節目︰假面.瑪莉蓮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華沙話劇院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6/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假面.瑪莉蓮》中的「面」,指面向、表面,呈現於人的一面,又衍生出性格、人格之意。「假」則虛假,不真實。故「假面」就是指瑪莉蓮呈現人前的,不是她真實的個性。觀眾所見,台上的瑪莉蓮,與世人所見,現實的瑪莉蓮,皆是個戴著面具的表演者。現實的瑪莉蓮,是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的電影女演員,成名前一貧如洗,為錢拍裸照,成名後依舊賣弄風情,由《玉手生香》到《熱情似火》,無一不以原始慾望為賣點。順理成章,她的一生,存在於男人的叫囂與鏡頭的猥褻眼光下。然而,眼前這位向你瞇著眼,咬著唇,紅色短裙掩不住蛇腰與纖腿的性感尤物,就是真正的瑪莉蓮嗎?
 
《假面.瑪莉蓮》中,導演多次揭示瑪莉蓮的「假面」,她幾乎無時無刻戴著面具,成為世人想看到的瑪莉蓮,不能自拔。例如配合攝影師,擺出性感姿態,並即時投映照片予觀眾觀看。在瑪莉蓮的工作室(私人空間)內安裝攝錄機,自己記錄自己的一舉一動,她還不時覺得有人在凝視她,證明瑪莉蓮長期活在鏡頭下。導演用攝影機橫掃現場觀眾,又正好暗示世人對她的凝視。可見瑪莉蓮有意無意間,都戴著面具,滿足別人,世人難以一睹其真性情(當然很多人只想看「假面」的她,即袒胸露臂的她,才使她無法自拔)。
 
從社會學角度,擬劇論(Dramaturgical Theory)認為一般人皆有前台(frontstage)、後台(backstage)與台外(outside)。前台指呈現於人前的性情、行為;後台給人歇一會,暫離前台;台外則是完全離開前後台,回復真我。譬如空姐在乘客前彬彬有禮,服侍周到,就是前台;空姐在備餐時用毛巾吸乾咖啡,再扭毛巾,沖咖啡招呼麻煩客,就是後台;空姐放工回家剪腳甲,睇One Piece就是台外。瑪莉蓮明顯陷入前後台不分,逃不出舞台的精神狀態。
 
瑪莉蓮逃不出舞台的精神狀態,正是由觀眾造成。如前所述,市場對性的無止慾念,加上瑪莉蓮天生風華絕代,她被定為性的象徵,慾念的載體。這種由觀眾構成對瑪莉蓮的慾望,正正被導演毫不保留的揭露。不少觀眾,特別男性,都熱血沸騰的追看瑪莉蓮的裸體。這,正是瑪莉蓮逃不出舞台,脫不下「假面」的原因。
 
脫下「假面」的嘗試
 
導演曾嘗試指出瑪莉蓮脫下面具,離開舞台,尋回真我的可能。第一場瑪莉蓮的自白,似乎想念一些人,渴望一點愛,正是回應她的真實人生——成長於破碎家庭與三次失敗的婚姻。雖然這種對愛的渴求發自內心,但從往後發展看來(上文提及),她始終未能脫下「假面」,第一場的表現僅迴光返照而已。最後一場,導演再次指出真我的可能。火化身穿性感艷服的瑪莉蓮,幻化成蝴蝶(裸男角色用電線杆扮蝴蝶拍翼),就是對瑪莉蓮逃出舞台,脫下面具,化蝶自由飛舞的希望。只是現實中,瑪莉蓮還未尋回真我,就離奇死去,實在教人惋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錢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