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佩珊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安娜‧卡列尼娜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聖彼得堡艾庫曼芭蕾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9/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節︰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 »
藝術類別︰舞蹈 »
若說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原著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重點是透過安娜(Anna)那悲劇的命運反映出當時上流社會的虛偽腐化,那麼由艾庫曼(Boris Eifman)編舞的這齣芭蕾舞劇則是在於安娜內心那激烈的衝突,以及女性對愛情的義無反顧。
小說與舞蹈之間,看似相異,但實質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小說既可赤裸地道出作者所想,也可在字裡行間暗藏深長的意味;而舞蹈亦需透過演員們的肢體語言傳遞訊息,可以大膽奔放,亦可含蓄內斂。兩者皆能賦予受眾想像的空間,令激烈的劇情在人們的腦海中迴蕩,繞樑三日。
艾庫曼所編的《安娜.卡列尼娜》,無論是三位主角各自的單人舞、雙人舞,或是各舞者合作的群舞,都極富張力。在劇中,安娜丈夫卡列寧(Karenin)的手像是鎖鏈般一次又一次地束縛著安娜,不管她怎樣努力地想逃,還是擺脫不了她與這個家庭、丈夫、兒子之間的羈絆。雖說卡列寧的手像鎖鏈,但亦絲毫沒有令人有硬梆梆的感覺,舞者反而將其變成了一條水造的鎖鏈,是一條柔軟多變,既砍不斷,而且難以掙脫的水鎖鏈。
另外,安娜與她的情人佛倫斯基(Vronsky)各自思念對方的那部分,是我最欣賞的一幕,艾庫曼安排了兩人在不同的位置跳單人舞,藉燈光的交替表現出兩人相隔異地的苦況。我認為他們兩人的舞蹈,看似是單人舞,但其實也是雙人舞的一種吧。開始時,兩人的舞步有所不同,但隱約可以看得出他們的相輔相成;到中後期,兩人的動作漸漸一樣,猶如對方真的在身邊共舞,充分表達出兩人強烈的思念。
在群舞方面,無論是哪一段舞蹈,群舞都能做到震懾觀眾的效果。群舞舞蹈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化身為人的思緒,但並不突兀。如安娜回到上流社會後遭人唾棄,大量群舞舞蹈員逐步逐步地逼近安娜,周圍的氣場令她陷入巨大的壓力之中;安娜吸食毒品後,幻象頻生,群舞舞蹈員代表著她那混亂糾結的思緒。前者以一排整齊的舞蹈員,踏著同樣的舞步來代表上流社會千篇一律的生活、死板而虛偽的價值觀;後者則利用舞蹈員柔軟的肢體模仿人類腦部運作,看似混亂,但其實每一部分都有其規律。兩種截然不同的群舞卻能帶來同樣的震撼,亦是此劇的可觀之處。
艾庫曼除了在舞蹈編排方面花了許多心思之餘,劇情的細節部分也沒有錯過。劉玉華老師點出,開場時安娜兒子所玩的玩具火車,到安娜在兒子被丈夫帶走之後踏入玩具火車軌中獨舞,以及在結局時安娜跳軌身亡,火車這道具就是一伏筆,使全劇能夠首尾呼應。
這齣《安娜.卡列尼娜》,全劇沒有一句對白,但卻令人有閱讀小說般的感覺,舞蹈員柔美的舞姿猶如一個個跳躍的文字,向人訴說這一悽愴的愛情悲劇。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