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不一樣的姿態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照片提供: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9/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安娜‧卡列尼娜》由俄羅斯文學作品演變為聖彼得堡艾庫曼芭蕾舞團的舞台作品,文學和舞蹈彼此的共通點均離不開創作,兩者卻能展現出不一樣的姿態。
 
充滿勇氣的創作
 
舞蹈創作由長篇小說改編而成前,要顧慮的東西之多,並非常人所能理解,怎樣能令書中的文字簡潔地呈現在舞台表演上呢?舞蹈不是話劇,沒有對白,只有肢體語言,靠佈景、服裝、道具、燈光和音響的襯托下讓觀眾感受到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在此不得不佩服這個舞蹈團及編舞,他們可以做得到。
 
對於從未接觸過這部小說故事的觀眾來說,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可以感受到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這是令人讚嘆的藝術表達方式。即使觀眾的層面不一樣,而且這不算是十分大眾化的舞劇,但編者所運用的燈光、音響效果已經令大部分觀眾感受到沉重的氣氛,相信大家都可以感覺到暗暗的打燈效果展現出主角那種孤單、寂寞和恐懼感。整個舞劇的音樂均選自柴可夫斯基的樂曲,曲風以悲為主,雖然沒有獨立原創的音樂,但多首曲目的選段集合起來卻不失自然流暢之快感,有重新包裝的新配樂效果,媲美原創音樂。
 
只有兩幕的分場,啟幕時主角一家幸福生活的畫面,小孩把玩小火車的一刻,驟變成舞會的場景、女主角背夫幽會的場景,至第一幕完結前,夫婦二人妥協的場景亦同樣在小火車軌內,一步一步交代故事的發展,至第二幕女主角從高處跳下,首尾呼應地交代女主角潛在的思想,也似乎離不開火車軌。一切都只有簡約的佈景和道具,目的可能是為爭取換場時快捷的速度、可能是舞團想以簡約的形式配合現代芭蕾舞去表達效果、亦可能是舞團財政上的困難或要把大型佈景及道具運送來港的各種條件所限。不管是甚麼原因,今次的簡約佈置沒有影響整個劇的效果,它依然能襯托出故事的背景,配合得恰到好處,其仔細心思可見一斑。
 
精簡似乎是此舞團的特色,這點同樣運用於表演者的服裝及化妝上。眾舞蹈員均沒有化上濃妝,女主角全劇換上多套戲服,是芭蕾舞劇表演中較罕見的,雖說戲服比較多,但設計在於著重布料及顏色變化的運用為主,沒有加上太多豪華的閃石裝飾或特別的剪裁,輕身的布料造成簡單的長裙使舞蹈員在台上看來肢體更修長,強烈的布料顏色對比出現在不同場景,更凸顯主角內心世界的情緒起伏,而且這種效果不只出現於主角身上,全體舞蹈員的服飾也有配合,各樣服飾都顯示出女主角的心理,是很值得觀眾去細賞的觀看點。
 
舞蹈員的大作戰
 
相信不論有沒有跳舞經驗的觀眾,也會認同這個舞蹈團的舞蹈員很厲害,來自俄羅斯的舞蹈員自小受嚴格訓練,可說他們是經國家挑選後培訓的人才,他們擁有天生骨骼精奇的身軀,所以面對極高難度的動作亦可以應付,幾位主角更是多項國際芭蕾舞比賽的得獎舞蹈員,他們的專業水平是能夠成就這個舞劇成功的主要因素。
 
芭蕾舞團團員的整體感覺很重要,先說外形,這個團各個舞蹈員的身形、高度、骨架和膚色都很一致,一致在於同樣擁有俄羅斯背景,當中沒有華人或亞洲人,以至整體感覺劃一,相信這也是舞蹈團在甄選團員時所持的要求,也讓人想像到舞蹈團內平時一致的嚴格訓練和對團員的飲食操控才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在這次演出中,看得見舞蹈員所表演的高難度技巧是很少會出現在一般芭蕾舞劇中,對於基本的跳躍、單腳轉、抬舉技巧等已是不用置疑的高水準,跳躍動作落地輕如鵝毛、旋轉乾脆利落,看每位舞蹈員身上的肌肉已是最佳的印證。全體舞者多次空中大跳,雙腿同時在空中蹦直的一刻是很棒的場面。不過,唯獨是有一點,我覺得在群舞表演上未算是很好,群舞員均有一種自由表現自己節拍的感覺,重要的群舞場面固然整齊,但在很多次小段的舞蹈場面則有散亂的感覺,相比很多中國內地的芭蕾舞團擁有的整齊感,節拍、動作、距離、甚至呼吸也如量尺般的一致。這些是群舞表演的觀看點,但今次艾庫曼芭蕾舞團的群舞表現未如期待般好,不知是他們過於著重主角的表演,還是這種自由風是他們想要的特色呢?
 
另一方面,演技也是舞者要注意的,艾庫曼芭蕾舞團編的舞蹈動作大都很複雜並且速度很快,演技未達到角色需要表達的情感前已要轉換動作,轉換時間太趕以至思考演技的時間空間太少,或多或少會影響到舞蹈員在演技上的表現力,這是有點難為了舞者!幸好這是舞劇,演技未有影響到整個劇想要表達的強烈內心深處的心理狀態,反而感受到舞蹈員要兼顧的困難技巧真的很高班。
 
藝術要有共鳴感
 
舞劇《安娜‧卡列尼娜》留給觀眾的,可能只有舞者高水平的舞蹈技巧,或只有主角那悲哀憂鬱的心理狀況,一切的細節可能對於一向欣賞傳統舞劇的觀眾來說有點距離感,或許故事背景和文化差異也有一種遙於想像的感覺,可是舞蹈藝術的優點就正正是無語言的界限,能感受到難以感受的領域,甚至可以進入到故事主角的內心空間,即使是有一點點的距離,也能透過每個動作語言拉近觀眾的想像以引起共鳴感,這是舞蹈表演獨有的魔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