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盡蘆花無處宿:《水滸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
文︰黃寶儀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24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攝影:Patrick Leung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當代傳奇劇場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日期︰15/3/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當代傳奇劇場自1980年代成立以來,一直勇於進行劇場試驗。《水滸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為《水滸108》系列的終章,延續了劇團對京劇創新的試驗精神。導演吳興國指《蕩寇誌》主要探討劇中人物的歸宿,而劇作在呈現梁山好漢的悲劇結局時,引入多元視角。同時,又把街舞、搖滾樂以及數碼投映等藝術元素與京劇結合,以現代元素以及創新的視角展現京劇的魅力。

 

以戲謔、抽離尋出路

 

梁山好漢嘗試在廟堂之上尋得歸宿,而劇作以戲謔的角度處理梁山好漢平遼番以及戰田虎、王慶的過程。劇作將蕩寇的場面描繪成一場可笑的遊戲,開啟了一個新的角度思索梁山英雄為朝廷建功立業的意義。導演在第六場「蕩寇」的處理手法上耐人尋味,其先以周華健的搖滾樂歌曲渲染出戰的激情,但戰爭過程中無論是人物唸白,抑或是砌末的處理都與搖滾樂歌曲鋪墊的基調產生不協調。如:田虎在出戰時以「隨我送死」一句宣佈作戰開始,其手下則以玩具拍手取代刀槍作為戰爭武器。在混亂政局中,建功立業的激情、志向與惟利是圖、得過且過的政治氣氛格格不入。劇作將嚴肅的戰爭變為一場隨意且不守常規的遊戲,恰如朝廷對待梁山英雄的態度,眾人不過在紛亂的時局中參與一場沒有公平、常規可言的遊戲。導演以嬉笑的角度處理戰爭,展現了為腐敗朝廷建功立業的荒謬與可笑。

 

除了反思梁山英雄以朝廷為依歸的決定外,劇作最值得讚賞的地方在於其引入多元的視角與聲音。在第十一場「扮戲」中,梁山英雄擊敗方臘,阮小七在方臘宮殿披龍袍唱戲。阮小七既以劇中角色的視角審視其與眾兄弟的處境,但其同時又以說書人的抽離視角敘述宋江的決定與下場。其以全知的角度指出扮戲一事,將使宋江死亡。阮小七在披上龍袍的瞬間,已從草寇化身為王,揭示了所謂的權力不過是一場扮演遊戲。有權力和能力穿上龍袍者即可為王,因此其對宋軍說要將龍袍獻給宋江,展現出梁山英雄除了服從朝廷外,也可以自立為王。在劇中,梁山兄弟多次指出宋江可以取代徽宗為王,而宋江不斷拒絕此提案。阮小七扮戲一事,更使燕青有所覺悟,決定浪迹天涯,成為劇中唯一生存的梁山好漢。劇作展示出梁山英雄在悲劇收場以外,尚有其他選擇作為己之歸宿,當其抹殺了所有的可能性,只以腐敗的朝廷作依歸時才引致悲劇發生。

 

京劇試驗的可能性

 

《水滸108》系列為吸引年輕觀眾,在表演形式上作出突破,其把數碼投影、街舞與京劇巧妙結合,豐富了劇作的趣味性和內容。

 

劇作以數碼投影以及人物表演建構蒙太奇的效果,使場景的敘事更為完整。在第十二場「誥命」中,李師師歌舞完畢後,向舞台右方走去,而投影則顯示了其愛慕對象燕青在某處往左走。二人以相反方向行走,暗示了李師師感情歸宿的落空。而其感情歸宿自始至終與梁山有著緊密的關係,燕青以實現梁山大業為由,拒絕師師。而當梁山消亡之時,燕青失去了其理想的歸宿,師師則失去感情歸宿。唱詞「梁山山色碧如許」一句餘音裊裊,梁山英雄已逝,碧如許的想像只停留在二人初見之時,在梁山好漢仍懷壯志之時。劇作以蒙太奇手法把不同空間的二人拼接在同一舞台空間中,能完整地交代生者的理想與情感歸宿。

 

《蕩寇誌》又將街舞加入劇作中,展現出梁山好漢滿懷激情及其市井出身的形象。街舞為市井文化,充滿民間的活力,而梁山好漢也出身市井,滿有熱情。因此,當其在戰爭得利時,在舞台上展現嘻哈和鎖舞等街舞時,既能切合人物性格,也能擴闊京劇歌舞的可能性。

 

《蕩寇誌》的改編對京劇的創新有正面的參考價值,其成功將京劇與其他藝術元素調和、融合,使劇作的表演形式更為豐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熱愛文學、電影、舞蹈及戲劇。評論文章曾刊於《明報》、《三角志》及《上海藝術評論》等文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