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穗節舞蹈演出:《大人之繪本》、《 與路奶奶的一席話》
文︰黃漢樑@HerStory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6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照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總署
地點︰澳門松山市政公園兒童遊樂場、鏡平中學二樓室內體育館
日期︰10/11/2013、18/11/2013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舞蹈 »

這邊廂,香港的藝穗民化節正辦得如火如荼之際,踏入第十三個年頭的澳門藝穗節也正式開幕。雖然兩個藝術節均以藝穗命名,但在策劃與方向上皆有著明顯分別,香港藝穗民化節以本土作品為主,為專業或業餘介別藝術團體提供演出平台;而澳門藝穗節則以邀請海外交流作品為主,為澳門的觀眾帶來更多新鮮的表演。第十三屆澳門藝穗節也不例外,在大大小小接近二十五個活動當中,超過半數作品均為外地引入,作品種類繁多,從戲劇到舞蹈再到街頭雜技甚或繒本展覽等等,可謂各適其適。

 

「環境舞蹈」釋放童真

 

筆者主要參與澳門藝穗節的兩個舞蹈節目︰《大人之繪本》及《與路奶奶的一席話》。《大人之繒本》由香港藝術家郭嘉源和鄧暢為其同編舞,以三本兒童繪本(《風是什麼顏色?》、《好大一個噴嚏》和 The Book with a Hole)作起點的環境舞蹈作品,並於現代化的松山市政公園兒童遊樂場舉行。要到達兒童遊樂場,觀眾們必須走上數段樓梯,又或於限定時間內乘搭短途纜車登山,沿途都見澳門市民於公園中漫步,享受日落的點點餘暉。此等獨特的進場感覺,的確為遠道而來的筆者帶來無限新鮮感,進入一種既於城區又置身安靜綠林之感。松山公園的兒童遊樂場是一般現代化的遊樂場,有著不少新款的遊樂設施,設備疏密有間,高矮有序,甫看之際已如刻意為環境舞蹈而設計一般。配合進場時的藍紫色燈光設計,整個空間被塑造成都市中的清幽角落。

 

《大人之繪本》整個表演主軸簡單清晰,就筆者觀感而言,主要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以繪本故事脈絡為主,由張君洳演繹的主角揭開擁有神奇魔法的繪本,逐步激活場上每位像繪本角色的神話人物。 在主角與神話人物的世界連接過後,第二部份則主要以獨舞為主,連繫舞者與繪本的獨立關係。

 

兩位編舞的編排以簡單直接,真誠坦白為基調,經常採用轉換焦點的手法呈現,連繫著獨舞之間的空隙,盡量避免群舞的編排亦有效減低不同舞者身體割裂的感覺。可是簡單的編排反而帶來更大的驚喜,蘊含在繪本中的童真獲得全面釋放,每位舞者亦享受著童真再次降臨一般,在舞動身體的同時盡情享受。

 

在觀賞角度單一,推進節奏較單調的情況下,僅餘一段群舞更顯其重要性,以確立舞者與整條故事線的關係。就筆者當天觀演而言,群舞質素的確未如理想,脫拍、動作不一等時有出現,令整個結尾大打折扣。雖然舞蹈質素並非唯一標準,筆者亦萬分欣賞表演者的童真和純潔。然而,作品若要脫離清新小品階段,確立與繪本對話的橋樑,的確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否則只會停留於感覺不俗的「環境舞蹈」作品標籤下打轉。

 

與「路奶奶」的二次對話

 

另一舞蹈演出《與路奶奶的一席話》(Dialogue with Lucinda)卻是筆者差點兒錯過的演出。先不理會廣東話中的歧義,單憑中文譯名亦難以聯想到演出原來與美國著名舞蹈家 Lucinda Childs 有關。Lucinda Childs 為美國當代舞舞者及編舞,風格以極簡約主義為重心,動作簡潔有力,多以重覆及排列隊形的形式作呈現。此等舞蹈風格與後現代劇場大師 Robert Wilson 不謀而合,是以她以編舞及舞者的身份參與《沙灘上的愛恩斯坦》這套經典作品。

 

是次演出 Dialogue with Lucinda 主要演出兩部 Lucinda Childs 的作品,分別是 1)Radial Courses(1976)及 2)Interior Drama(1977)。由Nbprojects的藝術總監 Nicole Beutler 作編舞,重演大師作品,與作品進行二次對話。兩部作品的特色均沒有使用任何音樂伴奏,只以極級簡約和純粹的肢體表達。而是次與 Lucinda 的對話當中,編舞以大膽的音樂設計加進原有的極簡動作中,可說是創作上的重大嘗試。

 

Radial Courses 長度約為15-20分鐘,觀眾以圍圈的模式站著,為舞者劃出圈形演區。舞者在12拍為基調的重覆節奏間,不斷於演區內以特定的節奏打圈,在跳動間組成一群共同呼吸的群體。極級簡約的動作發揮至極端,只餘下最基本的舞者動作如︰Travel(移動)、Skipping(單腳蹦跳)等等。然而,在四為一體的移動當中,卻經常出現細微的隊形變化,圍在外圈的舞者於不知不覺間會與內圈舞者位置互換,又或是前後舞者在節奏重覆間交換位置。此等細微的變化在重覆的對比之下,效果猶如被效大了十倍般,讓人不自覺得著迷於尋找細碎的變化。筆者便是其中一位,更在自言自語計算拍子中享受微小變化。

 

另一隻作品 Interior Drama 仍然用上極簡動作為動作主調,在直線運動動作中加入腳部轉動及轉身(Turning)的動作。雖然在編舞上加多了動作原素,卻仍然無損整個演出的簡約美。在 Lucinda Childs 的演出版本中,音樂原素是從缺的。但到了 Nicole Beutler 手中,便加入了強勁的音樂原素,特別在 Interior Drama 演出的一部份。她找來了音樂家 Gary Shepherd 合作,音樂由起始的簡潔敲擊樂,發展到後期的強勁電子原素,的確為 Lucinda Childs 的作品帶來新的詮釋。

 

澳門藝穗節為觀眾帶來兩支風格迥然不同的舞蹈作品,可謂誠意之舉。可是,《大人之繪本》礙於場地關係,觀眾入座率不足。《與路奶奶的一席話》更只於中學內演出學生場,對公眾的感染力度不足。對一個已辦了十三年的藝術節來說,成效可說是還未達標,問題是澳門藝術觀眾群圈子太小,還是藝術節的方向目標有誤則不得而知。面對好節目沒有觀眾的問題,作為一位「海外輸入」的觀眾來說,當然是倍感惋惜。


(原載於2014年2月《劇場閱讀》)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本地實驗劇團HerStory創團成員之一,熱愛劇場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