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 藝評筆陣
歐洲不少教堂荒廢棄置,轉作商店、旅館,早已非新聞。月前與友結伴同遊歐洲二十三日,遍歷了法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和德國六個國家,大大小小的城市超過二十個。參觀過的教堂不下二十多座(未計路過只觀賞外貌), 卻觀察到另一種很有啟發性的景象。
活用「獨特優良」硬件
近十多年來,歐洲去過十多趟,亦參觀過好些教堂,然而此行所看的,無論是位於法國諾曼第地區,還是東歐幾個國家的教堂,好些不僅外形巍峨高聳,內部更是金碧輝煌,雕塑壁畫、燈飾、樑柱,都極盡華美之能事,這次親眼目睹,不能不相信當年教會富可敵國的權勢!然而今日要維修保養這些歷史悠久的教堂,在信眾日減的情況下,卻會是頗費周張的事。有幸能夠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的,自能獲得保養維修資源,成為遊客觀賞景點。一般古老教堂,便要為「教堂活化」想方設法了。
此行所見,將教堂「活化」最多的是作為「音樂廳」。在教堂內舉行音樂會,其實是教堂的「傳統」,不同的是,過往只會演出宗教音樂,而且一般不會售票,只會讓人「自由奉獻,隨緣樂助」。現今的「活化」卻是將舉辦音樂會作為「副業」,甚至是長期性地安排定期音樂會,公開售票。將教堂作為音樂廳,避免了用作酒店、餐館時必然會有的「破壞」(實質上的和形象上的),那是運用了教堂擁有的「獨特優良」硬件條件的做法。一般來說,西方傳統教堂大多都有高聳的空間,祭壇的圓閧天穹,更有迴聲擴音的功效,演出宗教性音樂固然能發揮渾厚莊嚴的聲音效果,即使是其他經典樂曲(特別是巴洛克等早期音樂及古典樂派的樂曲),亦會增添典雅氣氛。
另一方面,教堂內大多都建有大型管風琴,這是在奢華裝飾外,最能彰顯教堂地位的象徵。管風琴作為教會禮儀崇拜中的樂器,不能或缺。歐洲的教堂管風琴可說是各有形態,外形設計各有特點,每座管風琴都是一座建築的說法,便成為教堂活化活動中,舉辦管風琴音樂會至為吸引人的所在。
克拉科夫聖瑪利教堂內觀
波蘭古城成功實例
此行所見,將教堂活化作為音樂廳最成功的當是波蘭前首都克拉科夫(Krakow,英文Cracow)。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人口雖然不及首都華沙(一百七十多萬),但卻是波蘭人口的第二大城市,有近七十六萬,文化藝術風氣很濃厚,城中除有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名氣的克拉科夫愛樂團Krak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還有水平不俗的波蘭青年愛樂團(Young Polish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不少水平很高的專業室內樂團。舊城區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教堂,今日幾乎已全變為音樂廳,不同的教堂都有不同的駐場音樂團體,而且安排定期性的演出。
在當地知名度不少的皇家室樂團(Royal Chamber Orchestra,簡稱RCO),便長駐克拉科夫歷史最悠久的聖阿德伯特教堂(St. Adalbert's Church),和聖瑪莉教堂(St. Mary's Church)演奏。這兩個教堂都位於幾乎是遊客必到的大市集廣場。前者位於廣場南邊角落,是一個巴洛克風格小教堂,歷史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紀,十八世紀重建,空間雖不大,但獨特的圓閧天穹,卻能產生很好的音響,據說RCO的演奏,往往能產生很親密暖和的感覺。後者位於廣場東邊角落,外形宏偉壯觀得多,建於十四世紀的哥德式雙塔教堂,六十九米較矮的一座是鐘樓,八十一米較高的一座是守望樓。RCO現時逢星期二、四、六在聖阿德伯特教堂演出,逢星期一、三、五、日則在聖瑪莉教堂演出,也就是說一周演出七晚,每晚七時開場,門票六十九波蘭元(約為160港元),學生票則是五十五波蘭元。兩套不同曲目,聖阿德伯特教堂的節目巴海貝爾的卡農曲、莫扎特的K525小夜曲、韋華第《四季》中的《春》、蕭邦的夜曲,到羅韋伯音樂劇《歌聲魅影》選曲、歌舒詠的《Summertime》、威廉士的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主題曲都包羅在內。在聖瑪莉教堂演奏的則有舒伯特的《聖母頌》、Albinioni的《慢板》、韋華第《四季》中的《夏季》、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佛瑞的《孔雀舞曲》、蕭邦的圓舞曲、蒙第的匈牙利舞曲Czardas,還有J. Horner的電影《鐵達尼號》的主題音樂,皮亞蘇拉的探戈音樂《Libertango》,可以說,都是包羅古典到流行的雅俗共賞樂曲。
克拉科夫歷史最久的聖阿德伯特教堂外觀
駐場樂團定期演出
在聖彼德與保羅教堂(St. Peter and Paul Church)則有聖馬里斯克拉科夫室樂團(Cracow Chamber Orchestra of Saint Maurice)長駐演出,每星期四場,四個系列,星期三是「黃金曲集」(One Golden Collection),星期五是「阿蘭魯斯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星期六「韋華第四季」,星期日則是「蕭邦協奏曲」。
另一個新創辦的克拉科夫城市管弦樂團,亦於該教堂每周演出三套不同主題的音樂會,星期一同樣是「韋華第四季」,星期二是「你喜愛的古典音樂」(Your Favourite Classics),星期四是「古典與電影音樂」,同樣全是雅俗共賞的曲目。
較特別的是於瓦維爾城堡(Wawel Castle)附近的聖基爾斯教堂(St. Giles Church)的音樂會,以「聲樂與管風琴」為主題,大多都是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音樂,同樣是雅俗共賞的作品,逢星期三、五、六舉行,每場長約一小時。
臨場欣賞四贏局面
遊經克拉科夫第二天正是天主教的諸聖節(All Saints' Day)(11月1日),在東歐國家來說至今仍是大節日,傳統上這是追思親人的節日,在此節日前後,家家戶戶都會上墳去拜祭親人,諸聖節還有一個音樂上的傳統就是演出安魂曲,為此,自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大城小鎮的歌劇院、音樂廳、教堂都會安排安魂曲音樂會。諸聖節當晚便選聽了於聖凱薩琳教堂(sw. Katarzyny)舉行的安魂曲音樂會。該天主教堂位於舊城區南邊猶太人舊區Kazimierz內,歷史可追溯到十三世紀,經歷過天災(地震)人禍(戰爭),一再重建,現在的主要建築建於十九世紀,外牆部份地方已架設有圍板,看來是進行翻修了。
當晚演出的是在國際樂壇上有一定名氣,但在香港卻較少人知道的Capella Cracoviensis室樂團,音樂會演出前教堂內很快便已座無虛設,不少後來的「識途老馬」,自副堂各自扛出座椅,在中間走道加上「臨時座位」,後來可能座椅都沒有了,最後入場的數十人,便索性站在中間走道中,直到音樂會開始不久,才陸續坐下來。這座教堂,空間其實不小,只因臨時擺設的座位,前後距離較闊,為此,估計只能坐六七百人。當晚劃一票價大約是七、八十港元,就觀察所見,不少聽眾是當地人,遊客亦不少,筆者夫婦則應是唯一的東方人了。
當晚開始首先演出十七世紀意大利作曲家阿萊格里(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的代表作,無伴奏的《垂憐經》(Miserere mei)。這首《垂憐曲》演唱時間不夠二十分鐘,接著是加入樂隊的莫扎特安魂曲,莊嚴的聖樂氣氛濃厚,長約四十多分鐘,以八個樂章構成。當晚教堂內的主祭壇已圍上布幕進行維修,大型管風琴高高聳立,亦進行維修了,下面圍上黑色布幕成為演出「舞台」的背幕,為此,演出安魂曲亦要用一台小型風琴來替代,對演出效果打了折扣。但無論如何,演出的音效雖因教堂內的維修有所影響,但氣氛仍十足,而且人人無比投入,這亦正是教堂音樂會吸引力的所在。
克拉科夫這些教堂音樂會,看來很有市場,對象亦已不限於遊客,既是當地一個文化現象,亦將教堂變成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份,音樂會的收入估計對教堂運作維修大有幫助。結果是:遊客、當地居民、音樂家和樂團,還有教堂都能受惠,是一個四贏的局面!波蘭古城的教堂活化是很好的經驗,其中的啟示值得思考!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