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匈牙利之夜:第五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一瞥
文︰鄭政恆 | 上載日期︰2014年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攝影:張志偉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
日期︰19/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不論是電影界、音樂界或是戲劇界,將多個項目統合成電影節、音樂節或是戲劇節,是大勢所趨,在宣傳人員看來,當然是方便奏效;在聽眾或觀眾看來,當然是折扣更多;在策劃人員看來,當然是展現功力了――若然節目不是直接進口的舶來品。

   

聚焦古典音樂界。過去一年,我想起幾個音樂節――聲蜚合唱節是合唱管弦樂音樂節,有大師班和音樂會(例如跟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的海頓《創世紀》,相當成功);香港管弦樂團的馬捷爾系列和舒曼系列,都近似音樂節的模式,以指揮或作曲家為單位,輕易地將節目組合。然而,以節目編排而論,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就最為成功。

   

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來到第五屆,自2012年第三屆開始,由著名小提琴家林昭亮首次擔任音樂節的藝術總監(開首由大提琴家李垂誼掌舵),第三屆的焦點是譚盾的《鬼戲》,第四屆有寧峰、陳薩及海倫‧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第五屆的重點大概是俄國小提琴好手列賓(Vadim Repin),印象中三年前他跟港樂合作演奏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而他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在芸芸經典錄音中,已站穩一席之地。

   

室內樂音樂節主要有七場音樂會,曲目編排甚見心思,如果你已看厭了例牌的本地音樂會節目,這幾場音樂會的曲目足夠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列賓與友共樂(林昭亮和列賓合奏Prokofiev的Sonata for two violins in C、Shostakovich的Piano Trio no.2,以及Taneyev的Piano Quintet in G minor!),還有閉幕音樂會(Vivaldi的Concerto for Four Violins in B minor!)等等,都夠吸引,以下只集中布拉姆斯匈牙利之夜談談。

   

當晚由赫德里希(Augustin Hadelich)和霍夫曼(Gary Hoffman)的高大宜(Kodaly)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Duo for violin and cello, op.7)開首,然後是兩首布拉姆斯,分別是諏訪內晶子、王健、梁喜媛合作第二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2 in C, op.87),哈華(Burt Hara)和米羅弦樂四重奏(Miro Quartet)演奏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115)。

   

高大宜的作品恰恰在一百年前面世,為音樂會帶來二十世紀音樂的角度,也以地道的匈牙利音樂打頭陣,再轉入深受匈牙利音樂影響的布拉姆斯室內樂,順理成章,也別具巧思。

   

高大宜的二重奏只有兩件弦樂器,重點大概在於樂器的對話,旋律線條的發展和表現力,也可見匈牙利的民族樂風,赫德里希和霍夫曼都相當用心,熱情而緊湊的演繹相當壓場,而且保留了來自民間的粗獷感興。

   

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三重奏是全晚的亮點,教人感動。此曲作於1880至1882年之間,這兩三年間布拉姆斯創作了兩首序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首鋼琴三重奏也同樣上乘。我一直聽Katchen╱Suk╱Starker的經典版本,相較而言,諏訪、王健、梁喜媛也帶給我驚喜,尤其是王健的演出幾乎可以跟Janos Starker匹敵,諏訪和梁喜媛也相當出色,三人做到細緻中蘊藏表現力,不時有火花,尤其是第二樂章的主題與變奏,小提琴與大提琴以八度音平行前進,奏出主題旋律,非常合拍,悲劇感觸教人難忘,到C段的第三次變奏,布拉姆斯按主題再發展,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十六分音符跳音演繹,音樂轉住戲劇性,兩位樂手也充滿強勁表現力。之後的第三樂章諧謔曲和第四章終曲,急快速度之下也十分流暢。總而言之,雖然有經典版本在手,諏訪、王健、梁喜媛的演繹,證明了現場的感染力不可替代。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是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哈華和米羅弦樂四重奏的表現還可,但跟上半場的演出相比卻是失色,他們的演繹保守平淡,樣樣恰如其分卻略欠火花,第二樂章開始時甚至有點混亂,幸好此樂章中單簧管的演出夠好,拾回狀態。

   

最後一提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一眾好手,不少曾跟小交和港樂合作,難得聽到他們演奏室內樂,而不是再聽例牌貨的大路協奏曲。我十分期望第六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繼續支持,繼續精彩。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聲韻詩刊》《方圓》編委。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三本。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