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步下的永恆思辯
文︰黃寶儀 | 上載日期︰2013年11月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8/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聖彼德艾庫曼芭蕾舞團把俄國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化繁為簡,改編成以安娜、卡列寧和佛倫斯基三人關係為中心的舞作。舞作透過舞台陣列與場景的緊密連接,成功以舞蹈探索人的心理,並深入思考群體與個人,道德與欲望等的衝突。

 

舞作的舞台陣列把群體與個人的對立具體地展現。編舞主要以直線和橫線處理群舞。群舞極其整齊,舞者排列有序,主要以直線和橫線的路徑向前和左右舞動。群舞的井然有序暗示上流社會的嚴格規條,而安娜的婚外情不容於上流階級。編舞多以斜線處理安娜和佛倫斯基的雙人舞,二人的舞蹈路徑與群舞形成對比,群體與個人的對立得以具象化。而此種對立在安娜私奔後尤為明顯,其中一幕群舞員有秩序地形成一個圈,圍住安娜,向其步步進迫。舞台陣列不但顯示出對立關係,更把安娜因外界的壓迫而生的恐懼感和心理狀態明確地展現。

 

而場景間的緊密連接能深化道德與欲望的矛盾。其大多以群舞和單人舞間隔的方式,展現外界的規訓與個人情感的拉扯。編舞細膩地突出卡列寧對安娜的愛欲及外界道德規訓間的拉扯。在上流社會宴會的群舞中,卡列寧與安娜的舞步與群舞員一致。而其獨舞緊接群舞而來,獨舞展現了卡列寧發現自身婚姻危機後的心理。其在群舞時的舞步整齊流暢,與獨舞時大量僵硬、扭曲的地板動作形為對比。此種對比正是他在上流社會一員與安娜丈夫兩個角色間的拉扯所造成。群舞和單人舞交替能進一步激化戲劇矛盾以及人物內心的情感。


(原載於2013年11月2-3日《經濟日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熱愛文學、電影、舞蹈及戲劇。評論文章曾刊於《明報》、《三角志》及《上海藝術評論》等文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