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匈牙利的吉卜賽樂隊
文︰胡銘堯 | 上載日期︰2013年10月22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5/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一生專心創作嚴肅交響樂與室樂的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在的他作品目錄中,卻有兩集膾炙人口的《匈牙利舞曲》。他寫的幾個吉卜賽風格調子,1860 年代起陸續面世,幾乎立即傳遍整個歐洲。布拉姆斯本身的性格,其實也是位沉默而嚴肅的人,對自己音樂的要求,更是近乎吹毛求疪,他複雜的音樂,往往將人帶進深深的沉思中。但是,為什麼他的筆下,竟寫出了輕鬆而又一聽難忘的《匈牙利舞曲》?

 

吉卜賽人向來旅居東歐和西亞,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的故鄉在何方。他們愛被稱為羅姆人 (Roma),而我們認識的吉卜賽 (Gypsy) 一詞,是來自一個誤會。匈牙利文中稱他們為 cigány,原因是以為他們來自埃及,cigány 就是來自希臘文的埃及。由這一詞衍生了法 (tzigane)、德 (Zigeuner)、意 (zingaro) 文相應的字詞。英文的 Gypsy,也是來自那埃及 (Egypt) 的誤會。

 

特別提到匈牙利文,原因是自十四至十五世紀開始,吉卜賽人為了逃避土耳其人而向西遷移,大量居住在匈牙利地區。他們的文化,自願或被逼地融入到匈牙利文化中。吉卜賽人沒有故鄉,卻很有意識地保留着音樂傳統。最有代表性的,當然是他們的小提琴演奏。一個吉卜賽人的樂隊,最少包含兩支小提琴、一支低音大提琴和一部欽巴隆揚琴 (cimbalom) 組成,後來的還加入大提琴、單簧管等。這些以吉卜賽人為主的樂隊,以其熱情的演奏,令民間音樂普及起來:維邦克斯 (verbunkos)、柴爾達斯 (czárdás) 到後來的流行民謠諾塔 (nóta)。而這些音樂,輾轉流傳到奧地利甚至德國:身處維也納的莫扎特,在城中不難遇到這些極富色彩的音樂。

 

布拉姆斯在早年已經認識不少來自匈牙利的小提琴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雷梅尼 (Ede Reményi)。布拉姆斯受他的演奏啟發,想到寫匈牙利舞曲的點子,完成後這些舞曲一炮而紅。不少人以為當中的調子來自民間,甚至是世代相傳的民歌,其實都是來自布拉姆斯的手筆。而吉卜賽樂隊則又樂此不疲把它拿來演奏,成為吉卜賽樂隊的招牌樂曲。

 

所以,吉卜賽樂隊的音樂,與流行於十八、十九世紀匈牙利的民間音樂密不可分。這裏有流行的舞曲,也有古典作曲家匈牙利風格的作品。但放在吉卜賽樂隊上演奏,風味與古典音樂相當不同。粗野而自由的小提琴,加上節奏盎然的樂隊,自是更豪邁奔放。而匈牙利風格的古典作品,為數不少,維也納的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II)、生於匈牙利的鋼琴大師李斯特 (Franz Liszt) 和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沙替 (Pablo de Sarasate),都寫過非常受歡迎的匈牙利風格作品。

 

音樂上最值得留意的,大概是那吉卜賽樂隊不可或缺的欽巴隆揚琴。這件樂器雖然是吉卜賽樂隊中最獨特的樂器,但對於揚琴這東西,我們其實並不陌生。中樂團的揚琴,與欽巴隆琴不單外貌相似,聲音也很類近。這件與杜西瑪琴 (dulcimer) 同源的樂器,自拜占庭帝國起廣泛流傳,沿着絲綢之路,一直流傳到中國。欽巴隆琴在匈牙利一直發展,到現在的音樂會用型號,不單能處理所有半音,還加上了鋼琴般的踏瓣 (pedal) 來控制延音效果。雖然這件樂器聲音柔弱,在齊奏中不易聽到,但在小型的合奏和獨奏間,兩枝竹子在空氣中起舞,清脆樂音像雨水般滴答打着,聽着聽着,別具一番風味。


(原載於2013年10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亦從事音樂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