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現代芭蕾舞劇──艾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
文︰劉玉華 | 上載日期︰2013年10月20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8-19/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波里斯‧艾庫曼(Boris Eifman)2005年編排的兩幕舞劇《安娜‧卡列尼娜》雖改編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但編舞家並非旨在複述故事情節。大家最好不要抱著比較原著和這齣舞劇相同和差異之處的態度入場。

 

這齣別具戲劇性張力的舞劇,只聚焦在安娜 (Anna)、其夫卡列寧(Karenin)及其情人弗朗斯基(Vronsky)三個人物愛恨糾纏的三角關係。透過極富表現力的姿態動律,艾庫曼在舞台上呈現他們之間跌宕起伏,強烈澎湃的激情、各自的困惑、掙扎、衝突與滅亡。

 

「我企圖藉著肢體語言去刻劃人類靈魂的狀態。」艾庫曼曾明確指出其致力創作劇力萬鈞舞劇的目的。

 

他認為,安娜的整個生命歷程可謂苦澀難熬,因她備受人格分裂的折磨。外表看來,她過著上流社會奢華無憂的生活,擁有家庭、孩子。然而,自邂逅年青軍官弗朗斯基後,其深藏的潛意識心魔,儼如掙脫了枷鎖的怪物般,令她失去理智,漠視世俗的道德規範;並一意孤行地沉淪於與所愛男子歡好的感官激情中,無法自拔。

 

與此同時,艾庫曼覺得安娜是個生性堅強及偏執的女子,她選擇跳軌自盡,並非軟弱的行為。她自知不能控制駕馭體內魔鬼,終決定自毀,尋求終極的解脫,免得繼續飽嘗無窮盡的苦楚。

 

為了具體形象地展示安娜複雜矛盾、近乎歇斯底里的多重層次心理狀況,構思劇中女主角的獨舞,她分別跟丈夫、情人的雙人舞,以及他們三人當面對質爭執的舞蹈段落時,艾庫曼均採用了糅合古典芭蕾動作和多種類現代舞語彙,以便營造幕幕能量充沛,姿態律動流暢,造型獨特的戲劇性場景。

 

此外,每當群舞舞蹈員出場時,大家將會感受到他們發放出不一樣的震撼性集體能量。不論是展現達官貴人雲集的舞會、競賽的馬場、軍官們遣興喝酒的會所、威尼斯的嘉年華會等不同場景,群舞舞者總是連群結隊地全體一起舞動,鮮有像傳統大型芭蕾舞劇裡慣見的表演性組舞(Divertissement)那樣,安排由領舞舞蹈員先後各自演出變奏舞段。

 

《安娜‧卡列尼娜》的群舞編排,除了烘托特定的場景氣氛,起著渲染人物情思變化的作用外;他們還具備了複合的多重功能。他們既扮演各式陪襯人物,也可幻變成相應的事物,甚至可以演化成劇中人物腦海裡的幻覺或內心思緒的投射,裂變為多個同時出現的化身。譬如說,賽馬場上,群舞舞者既扮演騎師,又兼飾競賽的馬匹;劇終前,他們不斷使勁地重複機械式的律動,模擬火車轟隆轟隆地在路軌上跑動的場面,予人咄咄逼人的威勢。

 

音樂方面,編舞家選取了十七段柴可夫斯基撰寫的樂曲段落,合拼成舞劇的配樂;當中包括耳熟能詳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第六交響曲──「悲愴」》第一及第三樂章、《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第三組曲《主題與變奏》第四樂章等。艾庫曼更在特定的場景中,配上相應的聲響效果,凸顯人物的處境和心情。

 

總而言之,建議大家關注此劇在人物塑造、場景隊形調動和高潮營造各方面運用的表現手法,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

 

編舞家構思設計的動律舞姿有否令你產生共鳴?

 

能否誘發你的反思、聯想?

 

你印象最深刻的舞段或場景,具備什麼觸動人心的特質?

 

可有不足的地方?

 

艾庫曼以舞劇的藝術形式探索人類深不可知的心理變化及精神世界,理性與非理性的交戰;揭示安娜‧卡列尼娜陰暗兼具毀滅性的心路歷程與悲劇的際遇,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帶給你何種啟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2009年起主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的《芭蕾舞導賞講座系列》。已出版著作計有:《國際舞星閃閃》、《中國芭蕾速寫》、《風華曼舞集》、《閒情舞話》及《那一舞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