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以東歐為主題的「世界文化藝術節」,請來享譽超過四分一世紀的聖彼得堡特林姆四重奏,演出集傳統與現代的純正俄羅斯民族音樂。
四人組早於1986年成立,全部為當時仍稱為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民族樂器系學生。以四把俄羅斯傳統樂器,分別為高、中音多姆拉琴(domra,類似曼陀鈴或我國柳琴的3或4弦琴)、低音巴拉萊卡(balalaika)三角琴,和俄國巴揚手風琴,首次公開演出後,馳騁本國以至海外,為廣大聽眾展示獨特俄國音樂傳統。相信很難找到有另外一隊曾為金日成、教宗保祿二世、德蘭修女、英國查理斯皇儲等演出的四重奏。
但更為獨一無二的,是特林姆的音樂作品和演出風格。四人以其學院專業訓練根底,在前蘇聯最後幾年民族藝術意識高於經濟掛帥,打下活化民間傳統音樂為使命的基礎。取名特林姆,即俄羅斯美輪美奐的樓房,意指各種美好的事物,共處一室,包括夢想。
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四人的創作空間更為遼闊。司職高音多姆拉琴的康斯坦丁諾夫(Andrey Konstantinov)回憶說:「我們打破大家對俄羅斯一貫的錯誤理解。蘇聯時期讓我們國家形象太過曲解了,既千篇一律又死板。我們其實是多麼不一樣呀!」
由於各人造詣旗鼓相當,創、編、演皆能,加上多年合作,即興能力強,任何音樂或作品到他們手裡很快就變成他們四重奏的聲音。現時他們已積累超過五百部保留曲目,橫跨古典、現代、流行、民族、電影等本國及外國音樂作品。
除了千變萬化的樂種和風格,這個組合一大特色是刻意打破台上演奏和台下觀賞的藩籬。他們會通過各種另類技巧,包括踏地、拍掌、與觀眾對望等,把台下被動靜態轉為主動,甚至成為演出過程的一部分。這便是他們追求的藝術二度創作再上一層的群體創作,達到他們名字中 「美好事物,共處一室」的境界。
這種不拘一格的音樂追求背後有其時代的緣由。康斯坦丁諾夫續說:「生命固然有很多不公義,但完全公義也是不可能。我們作為音樂家要成為愛與快樂之源,用誠意充滿我們的周遭。這樣的話,所有藩籬都會消失,聽眾亦會馬上有所回應,在台下震撼著。」
作為被譽為俄羅斯文化大使以及「21世紀地球村之聲」,特林姆樂師們更自豪於展露幽默的一面。「自我幽默和諷刺是俄羅斯一種固有文化,在困難時期,它讓各人頭腦正常。幽默是對嚴肅問題回答的相反。音樂家的使命就是引導聽眾,以一個不會讓他們感到驚怕的角度去面對嚴肅問題」,司職手風琴的斯米爾諾夫(Andrey Smirnov)如是說。
將傳統、現代、嚴肅、幽默等風格與情緒共冶一爐,可以說總結了特林姆四重奏的藝術特徵,把他們極為自豪的俄羅斯民間文化通過四把聲音現場活演。聖彼得堡作為他們的發源地,四人對這個頂級文化名城情有獨鍾。2000年加入成為唯一非創團成員的中音多姆拉琴樂手巴舒夫(Alexey Barschev)說:「聖彼得堡作為俄羅斯的成年孩子,它和諧地融合了各種不協調的文化,就像我們一樣。」
這次在香港的演出,他們精選了兩套節目。一套是以巴赫、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為主的古典小品。另一套是俄羅斯民族音樂和電影音樂(包括《職業特工隊》主題曲)的作品。全部由他們自行編配,以民族樂器演奏,展示沉浸磨合二十五年的藝術功架。至於加演哪些曲目,就要視乎掌聲的分貝和臨場氣氛。
香港人,看你的福分了。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