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進進」劇團主辦,「新域劇團」及「廿豆‧盒子畫」合辦,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裡舉行的首季「牛棚劇季」,兩齣戲劇作品已經完成她們的創作實驗之旅。當中以新域劇團的《一個自由行者的斷章殘句》最為成熟,至於廿豆‧盒子畫的《伽傌葉.前行動》則仍存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才能令作品更臻完整。
先談《一》劇,作品是新域劇團早前公演《大汗推拿》的延伸創作,劇本主要以編劇潘惠森在網上連載的20篇為《大》劇所寫的《斷章》開始,再配合劇中人,一個來自烏卜魯木齊的自由行者(大汗),與一個縱橫尖沙嘴數十載、賣假錶的小販(李四),在五枝旗桿下偶然相遇,兩者為了一隻假金勞,為了各自對人生價值的最後堅持,展開了一次極盡異常的「時間交易」。
在斷章裡,以大汗在深圳遇見港人張三的經歷為主,而在《一》劇中,便將他的旅程搬到香港,並在此地遇到另一港人李四。在大汗眼中,他對香港人有著一種獨特的見解,潘氏企圖透過這些見解去闡述香港既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民素質,有自嘲,亦有用心良苦的一面。
是次演出由潘惠森親自執導,兼親自在現場負責朗讀《斷章》;演員方面,則由陳炳釗(飾大汗)、李鎮洲(飾李四)負責,再配合林龍傑的現場音樂創作。
這個作品最難處理的是如何將《斷章》和演出溶合,以筆者觀賞首演當晚,兩者表現配合得宜,並沒有出現互相排斥抗衡的狀況。箇中的成功,筆者相信與上述四人的個人深厚資歷有莫大關係,他們很清楚演出時所表現的舞台效果和訊息發放的技巧,故此,筆者著眼點在四人的演繹手法。
就這方面,筆者尤其欣賞潘氏採用現場朗讀文章的表演模式,因為任何一個演繹者怎也比不上由創作人親自演繹自己作品更為合適。潘氏朗讀《斷章》,儼如昔日李白、杜甫朗讀自己的詩詞一樣,詩意盎然。
至於廿豆‧盒子畫製作的《伽》劇,故事以三個女子為骨幹,她們不明所以地被囚禁於奇怪的集中營。被剝奪與真實世界接觸的自由。她們在這裡,雖然面對記憶的遺失,卻享受著各種生活物質、肉體以及角色扮演的愉悅。是一齣探討人類與生活環境之間微妙關係的作品。
據了解,作品是導演彭家榮延續「緣起12」計劃的第二部創作,以佛教理念為題材的概念創作劇。故事靈感取自印度當代具爭議性的小說家Lokenath Bhattacharya的作品The Virgin Fish of Babughat。
筆者觀賞過後,覺得尚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就現階段而言,作品只能反映出時、地、人、事件等基本元素。深一層命題的探討,似乎還未清晰定位,引致故事欠缺張力。至於有關宗教色彩的一環,更是非常薄弱,雖則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人事也可悟道,但在舞台上總要有戲劇元素的誘因方可成就前述的立論。
故此,觀眾焦點只可落在演員的演繹技巧上,幸好這次請來鄭綺釵、彭秀慧、陳永泉等人,他們都是難得的舞台表演者,透過他們共同努力,為《伽》劇挽回不少因劇本不成熟而導致整體效果未如理想的情況。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