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劇評
文︰曲飛 | 上載日期︰2006年5月1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萬曆十五年 »
主辦︰進念.二十面體
演出單位︰進念.二十面體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5-7, 9-14/5/200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新作《萬曆十五年》是改編自黃仁宇同名的歷史教科書的戲劇作品,相信很多年過三十的人士,即使沒有機會翻閱此書,也一定對書名略有所聞。是次作品編導兼設計的胡恩威,將原著書中六位人物作為劇作結構,以六段獨腳戲的分場形式,再配合源於明朝的崑曲表演元素,去嘗試將明朝萬曆年間的人民社會精神意識與現今香港整體社會文化形態相比。從取材方法來說是成功的,因為這的確是一本好書,但從整體表演藝術形式角度來說,尚有改進的空間,有待磨合。

 

劇團這次獲得作者黃仁宇兒子Mr. Jefferson Huang 授權改編,胡恩威聯同歷史劇《走向共和》編劇張建偉,將原著發展成最貼近原著的舞台劇劇本。加上形象設計張叔平、音樂總監于逸堯、平面設計劉小康,崑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孔愛萍、單曉明,各人把1587年時候的明朝簡約美學風貌重新演繹。

 

全劇以明朝人物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萬曆皇帝和李贄六人,以第一身講述自己身處的外在環境因素而衍生出來的命運(除了戚繼光以說書人代勞)。當中萬曆皇帝和戚繼光一段更加入崑曲元素配合,前者以《牡丹亭.驚夢》【山桃紅】襯托出皇帝身不由己的心情和處境,後者則以單曉明的武生身份,在舞台上演活一代明將戚繼光的風範。

 

導演在個別場景處理得宜,唯值得研究的,是在處理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風格時,如何在舞台上達致融和的效果。現階段在第五幕中有關萬曆皇帝的安排是能夠做到兩種風格產生互動,從而做到表演藝術的互通性。反之,在第二幕中有關戚繼光生平的處理還需調整,原因現時兩名表演者均出現互相排斥的情況。飾演說書人的鍾家誠和崑曲藝術家單曉明,二人雖然在劇本內容上有著互通之處,當說書人向觀眾以輕鬆手法,中英對照去講述戚氏一生的同時,單氏就以武將之形,用心專注去做出各種踢腿、翻轉及一字馬等功架,明顯出現不太協調的局面,如要做到第五幕的成功,相信還要一段磨合期。

 

在演繹方面,眾人之中以楊永德的表現最為突出,楊氏一人飾演三角(張居正、許國、李贄),由人物的吐字、語調、節奏甚或至到形體的處理均表現出近乎完美的演繹,不少舞台上的張力都是由他推展出來,如果劇團需要設立首席演員,筆者毫無疑問推舉楊氏,因為其在過往的作品均有令人難忘的表現,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舞台表演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劇評人、藝術文化評論員、藝術活動策劃人。

 

現為香港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香港戲劇協會成員、IATC(HK) 劇評人獎及香港舞台劇獎評審委員;網站訪談節目《藝術有時》主持人;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香港小劇場獎創辦者兼召集人;101arts.net藝術新聞網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