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萬曆十五年」的歷史劇,沒想像中的沉重,六個人說自己的故事,好呀。
一.
我最感動的是自然地融入了崑劇表演,並非割裂式的突兀穿插。此外,有一位本地演員的演出,自然流露出丑角的神態,與崑劇演員的表演相映成趣。
我對本港戲劇的印象是,主要呈現本地文化中大眾的一面,帶有街坊或市井feel,內容則關於普羅大眾、中產,有些加入本地流行的西方或東瀛風。香港人的本土文化似乎是拼貼出來,多於從對中國五千年文化建立深厚的認知,從而產生重現及更新。而當今香港的戲劇受西方影響較深。
這裏無所謂好不好,只是一種選擇,一種發展,一種方向。當然能夠有多些選擇,多些發展空間和不同方向,是好事。因此,我能夠在香港的戲劇舞台上,看到一絲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背影,還是感動的。況且,這次不是殘影,雖云崑劇在這裏算是配角,但配得有味道,他們的造手、功架和唱腔,都細緻。我個人的主觀願望是本港戲劇可以出現多些承襲中國文化的作品,當然每個人都有自選的創作空間。
此外,我也感動胡恩威這次不單為本港戲劇帶來中國的文化內涵,更高興是他亦為崑劇帶來了突破。或許,崑劇演員很少在台上以脫戲服作為表演手法。這算是一個突破吧(不知這是否第一次),為傳統的戲劇注入新意維。
二.
劇本有不少可讚賞的地方(我猜想很多人會讚,就不用太多篇幅寫這部分)。基本上六場獨腳戲(加崑劇及說書人),將時空分割,讓每個角色自白,是實驗,是創新,且考演員的技巧。效果挺好,他們的表演也好,音響、燈光、布景(尤其那六張椅、建築物圖繪及其投影)和全劇的節奏均好。
三.
我最說的卻是此劇的其他可能性。全劇的結尾所說的一段話耐人回味,最值得討論。在歷史的洪流中,無論角色做過或不曾做過什麼,結果或許都差不多,或有時間緩急之別,但大方向可能終究差不了多少。
就好像一個人今天的決定為明天埋下伏線,性格和環境都是因素,先天和後天都有影響,家庭和朋友也會有影響,但讓你從頭活一次,能改變什麼?或許是少了這類煩惱,換來另一種無奈。
或許歷史的洪流像一條大河,如黃河,由西向東流,為什麼一定會由西向東流,因為地形,因為氣候,可以改變嗎?或許河道會變,導致不同的地區此起彼落的繁華與衰頹,然而大方向由始至終都是一樣,帶點命定的意味。我不欲把全世界的事情都說成絕對,人只得消沉和消極,然而這方面確值得細心思考。
對於「萬曆中興」,歷史家應該是褒揚的,張居正當時可能自鳴得意,而萬曆呢?究竟他為這些德政及成績感到滿意,抑或他發現僵化已經凝固,無從融化,連稀釋都有困難?或許,軌跡已經建成,是單程路,可向前或停車,回不了頭。
如果說萬曆後來在早朝以致歷史的正面發展上皆長年缺席,預示/促進將來中國及中國人的坎途,是不是萬曆繼續努力,將明代的中央集權發揚光大,擴展東廠及將錦衣衛的軍備現代化,中國人就一定會好,滿人就一定入不了關?是不是滿人入不了關,就一定出不了慈禧及晚清的固守自封?是不是沒有慈禧,就一定沒有後來的鬼佬及鬼子欺凌中國?沒人知道。這些提問只反映歷史或許不如我們希望般具有彈性和發展空間。
如果說王仁宇所寫的書是中國失敗的總紀錄,那麼儒家有可能是中國失敗的總開端嗎?
孔子窮一生的時間提倡儒學,當時沒有君主想聽他的(或許他們都是聰明人),直至漢高祖獨尊儒術(或許他才是絕頂聰明),把孔子的修身治國平天化的理論,化成治理一個統一國家的綱領。從漢人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來看,沒有儒家的漢人會這麼有學問嗎?或許問題不在儒學對是非黑白及處事做人的規則是否正確(當然儒學不完美),而是事實表明獨尊什麼都會出岔子,包括當今美國總統布殊獨尊他的自由法則都有莫大的弊病。由此看,獨尊儒學的漢高祖才是中國失敗的總開端嗎?
我們還可以考慮唐太宗時期,包容各國文化,讓中原文化對外大規模兼容並蓄,似乎支持一個簡單的論點:獨尊什麼都無必然的好處。那麼我們能相信什麼?Diversity?本土特色或民族特點如何體現?唐人拼貼鮮卑的遊牧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段長時間後,長治久安,朝廷有點散漫了,國家後來又敗亡了。
從明代開始至清代,中央集權,固定的政治及社會架構,長治也久安,又利用秘密警察防止有人起異心,清代打壓漢人來維持旗人的統治權。由此看,中央集權會是中國失敗的總開端嗎?
我們可否從萬曆晚期的衰落,向前追索,尋究為何政體政治政策以致社會道德規範達至僵化,在清代達至高點?
或許由此看,萬曆是時間線上的一個點,這種僵化,實際上,到了萬曆年間,是否已然不可逆轉?是否必須一直等到僵化至極點(慈禧)才觸發革命突破,將洪水的流向變更?
這些思考仍然簡陋,只是一種提問。中國人近幾百年到底是如何衰落的?
毛主席認定是儒家和舊思想的錯,一手導演一場好戲,造就了十年浩劫。現代中國其實似乎還未成功摸索出一套完備、具有發展彈性的思想體系。現今的政治及文化,似乎未脫君主概念,把主席推崇成偶像就可算一種明證。而蔣總統的獨裁,可謂延續了君主體,到現今寶島有了自由政體,卻出奇地庸俗。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既然中國近二十年騰飛到極,正值買什麼中資股都賺水之際,不應翻舊帳,但我胡思亂想:當今中國,遲早還是要面對這個文化及思想上的空隙。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