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藝術節呈獻了幾個來自英國的古典音樂節目都叫好又叫座,其中《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合唱團》和《啟蒙時代樂團》都有出色的表現。只演一場的《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合唱團》選曲精采 、題材雖圉繞宗教反而令整晚節目更統一。是夜觀眾可以體驗英國的套曲及合唱的非凡魅力。在布拉姆斯的《命運之歌》後,是無伴奏合唱曲《美麗的伊甸園之穀》,《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合唱團》把歌詠團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負責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每組均有獨立指揮。儘管歌辭一致,四聲部各有演繹手法;以不同速度的詠唱營造和諧。合唱團高超的技巧在此曲可見一斑。另外演繹拉爾夫.沃恩.威廉斯的《五首神秘之歌》時,其中在《我帶著花兒》最後一節中,合唱團的哼唱與男中音亦步亦趨,直至最尾樂句都表現出樂團用聲之美和技巧。
中場之後的《安魂曲》是弗瑞的版本。猶記去年藝術節,港樂與古本合唱團演出了莫札特的《安魂曲》,成績理想。弗瑞的《安魂曲》與大部份十九世紀的安魂曲最大分別是前者以聲樂的寫法,帶出中世紀聖歌的婉然柔韌,完全刪去較誇張和戲劇性的《末日經》部份。《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合唱團》無論在音質、音量和層次感都展示出一流合唱團的成績,港樂在西蒙.哈爾西的指揮下表現同樣出色。
《啟蒙時代樂團》帶來兩場節目,筆者看了第二場。儘管節目次序作了一些改動,整體編排仍能體驗古樂器演奏之美。由英國一些優秀的古樂器演奏家組成,《啟蒙時代樂團》已有二十年歷史。樂迷對指揮伊凡.費沙爾應不感陌生,蓋因伊凡近年也有以客席身份指揮港樂。上半場薩裏埃利的《佛利亞變奏曲》是筆者最喜歡的。此曲變奏之間的對比鮮明,獨奏部份如豎琴、小提琴以至單簧管與雙簧管二重奏都突顯個別器樂的特色。
是晚主打樂曲海頓的《C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由樂團的領導伊麗莎伯.沃爾非施負責小提琴獨奏部份。此曲特色是首章讓小提琴表現出各式各樣的變化。在第二樂章小提琴家仍處領導地位。本身也是指揮的伊麗莎伯.沃爾非施奏來清晰、從容、投入。下半場莫札特的《C大調第三十四交響曲》器樂配搭美妙,《啟蒙時代樂團》在伊凡豐富的形體指揮下完成。
樂團與樂手在表演期間最怕被觀眾打斷情緒,不少觀眾在《C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及《C大調第三十四交響曲》的每個樂章完結後便拍掌,以為展示港人有禮貌,正正反映出少聽音樂會而不知規矩,這種拍錯手的情況在其他機構主辦的音樂會較少出現,相信慕名而來欣賞藝術節但又非樂迷的觀眾不少,建議藝術節仿效港樂或康文署的做法,在場刊中提示觀眾在整首樂曲(如有超過一個樂章)完成後才拍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