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國家劇團演出的《高校男生》(The History Boys)是2005年羅蘭士‧奧利花大獎的最佳新編舞台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的得主,是次香港藝術節能夠趕在劇作進軍百老匯前,把它帶到香港,實在可喜。雖然劇中有關英國文學及歷史的內容難免會令本地觀眾較難投入,但全體演員的精彩合作及靈巧的導演處理,令整個演出可觀非常。
除了一般學校製作,專業劇團都少有以中學生活為故事背景的戲劇作品,而透過劇場去探討及反思教與學的就更少了。這多少說明了為什麼《高校男生》這個戲在世界各地都反應熱烈,極受歡迎。
劇本帶出不少議題
故事發生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英國的一所文法男中學,劇情主要圍繞這所男校內的一班學生,準備考上大學前的一個學期所發生的事情。劇中涉及不少值得討論的議題,包括有男生之間同性的愛、老師對學生進行的性騷擾行為、詮釋歷史事件的手法、以商業思維發展教育及教與學的真正意義等等。編劇艾倫.貝內特(Alan Bennett)透過創造眾多性格特點鮮明的角色,去帶出以上議題。然而他並沒有在劇中明顯表達出他個人對這些題目的取態,看來是希望觀眾看罷演出,還能深思或討論當中的一兩個課題。
演員及導演皆出色
知名的劇場及電影演員李察.基菲夫斯(Richard Griffiths)在劇中飾演一個不甘妥協、離經叛道的古怪英文教師,他一出場的鐵騎士裝束就已經令人刮目相看,而且經驗豐富的他壓場感十足,舉手投足也有其風采,無怪乎可以贏得奧利花獎的最佳男主角。此外,飾演學生的一班演員亦表現不俗,特別是飾演波斯納(Posner)的塞繆爾.巴內特(Samuel Barnett),能夠立體地演繹角色不同的心理變化之餘,歌唱部分也表現甚佳。
不過筆者認為《高》劇最出色的是導演的處理,特別是錄像影片的靈活運用。《高》劇分場多而密,導演尼古拉斯.海德拉(Nicholas Hytner)選擇於轉場間運用錄像投放,大大減少黑燈轉景的悶場,保持明快節奏去捉緊觀眾的情緒。快速、短鏡頭剪接的黑白影像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學校環境,與台上的場景虛實交替,能交代多一些校園點滴之餘,也多一分真實感,實在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