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在街上跑新聞的日子後,很久沒有逛土瓜灣的「十三街」了。如果不是要到「牛棚藝術村」內觀賞「前進進」劇團為香港藝術節製作的《世界末日的倒數》〔編者按:《世》劇的製作單位是創作人梵谷,「前進進」只是負責劇場的管理〕,我想很難有機會踏入這個社區。
想當年,一個月總是來幾次,採訪的多數是家庭糾紛或家庭暴力等新聞,但很多時這種題材由於欠缺吸引性,故多會被採主「投籃」(不刊登)。剛巧,原來《世》劇是一齣寫父子關係為主軸,探討人的回憶、存在價值和死亡等課題的作品。真摰的內容,配合成熟的演員和出色的舞台效果,令此劇整體十分完整。
身兼編導及演員的梵谷(吳偉碩)曾透露,《世》的創作意念是來自03年,當時他在新加坡修讀戲劇時,香港正值SARS爆發,見到香港很死寂,好像世界末日將至,大多數港人也思考著存在的意義。此外,還有來自艾倫‧萊特曼作品《愛恩斯坦的夢》的短篇〈The world will end on 26 September 1907〉,內容有關末日倒數,寫得好理想,書中人由惶恐到醒覺到手拉手,安靜地等待世界末日。
基於這些元素,再加上梵谷注入了部分對父親的回憶,《世》劇的切入點就從一個老人打算寫一個關於末世故事開始。過程中,老人由單純的文字創作,到憶起父親與他的軼事,再發展到和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對話,互動。從而在舞台上呈現大量關於回憶的虛與實的符號——熱帶魚、遊戲、彎腰、追逐、怨氣、叛逆等。
筆者是欣賞這個作品的。縱使當劇中老人和角色開始對話時,以及談到有關人和熱帶魚的存在特性等情節,不期然令筆者聯想到劇作家Luigi Pirandello的作品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以及臺灣漫畫家幾米作品《微笑的魚》的影子和感覺,但由於劇本用字精煉,閱讀(觀賞)性高,所以沒有影響到劇本上的整體結構。
至於,導演手法,導演梵谷和排練指導陳炳釗成熟運用舞台效果,主要是文字的投射、剪影、燈光以及蔡少欽出色的舞台設計,將劇本裡有關一切的元素呈現出來。箇中,筆者尤其欣賞結尾的處理,老人在觀眾面前,透過投影機,將整編創作完成的文章倒後開始刪除至完結。彷彿還給自己、文字、回憶、角色等一切與生命有關元素的自由,一切都歸於無形無相,超然物外。
演繹方面,以筆者觀賞10號當晚而言,全劇兩男一女的演員,表現各具特色。筆者效偏愛吳偉碩(梵谷)的表現,作為一個演員而論,吳氏確有舞台演員應有的知識、技巧和體魄,是難得的表演者。至於同台演出的梁遠光、梁曉端,二人即使與吳氏對戲時高低立見,但仍盡本份,未令劇本失色。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