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大規模之藝術節早已不由老大哥「香港藝術節」所專美;這邊廂香港藝術節推出首輪宣傳,另一邊廂,由巴塔薩.紐曼合唱團及室樂團領綱演出之意大利狂歡節音樂《情迷意大利》,則剛為兩年一度舉行之世界文化藝術節(今天為地中海藝術節)揭幕。正如在西方眼中所凝視的東方世界,香港對歐洲文化的想像和期待,亦同樣帶著神迷的異色目光。
《情》由十三首曲目所組成,包括十七世紀作曲家韋基、蒙台威爾第及多首選自如歌劇《迪多內》、《奧朗蒂亞》的作品。承傳自中世紀開始流行於歐洲宮廷和貴族間之「假面舞會」,節目的整個演出脈絡皆以此為線;一眾演唱者一方面是以面具來轉換不同之曲目情節,同時奏樂者亦「飾演」不同的角色,體現了眾生投入於世情的哀樂之中。序曲的低迴繾綣與期望的「舞會」氣氛大相逕庭,沒有事先張揚的華采卻以輕省之姿描繪出人間境界。「天使」與「魔鬼」相逢作引一方面是正與反的分庭抗禮,然兩者亦友亦敵的姿態亦道出其中的真理。前者以相對地輕快明朗的調子唱出了快樂、喜悅的本質,對應著舞台一眾穿著七色戲裝而身段開揚的各階層人士;至於後者的陰鬱、壓抑則透過低沉的聲部流露反映,呼應著另一眾穿著黑色戲裝而扭曲著身體的演唱者。
這些典型的舞台呈現把複雜人間以約化的手法展示;輕描姿態保留了音樂的主體位置。其後陰霾要被喜悅的滲透而變奏,以致產生了和諧共鳴的整體氛圍,則是為其後各色人世情態的曲目而展開的具體策略。因此從台下與觀眾互動耍樂而舞至台上的《悲傷與歡欣的假面》、帶喜鬧劇色彩的《站住!別踏前,否則無命!》等歌曲的傳遞,就變得相當順理成章,同時亦和狂歡的題旨契合。只是對於曲中所言之歡欣喜悅,便難免把東方鑼鼓之躍動和活潑相較,而覺得其樂之流露是傾向內斂疏離;台上色彩陳雜但因未有相應之帶動而缺乏神韻。這種優雅氛圍亦貫徹在尾聲樂曲《眼睛,哭吧》之中,婉約的女聲在面具的掩映下唱出悲慟的情懷,讓人生由原來被喜悅所蓋的哀傷從新引路;誠然,若這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又何需以勉強的愉悅掩之?
(原載於26/10/2007《明報》)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