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僕二主》是一齣演出近六十年,全球上演次數二千多場的意大利假面喜劇,主演費魯巧.索萊利已經七十多歲,如此高齡的演員還可以在舞台上作出活潑的演出簡直是不可想像。載上面具的演員像小丑般,只有一張平板的臉,得靠豐富的身體語言和聲線運用,把一個一僕侍候二主的故事演繹出來。
故事的內容其實相當簡單,由父子、愛情、易裝、誤會產生的張力,能如此歷久不衰,靠的是每一次演繹都是一次更新,一次新的創造,而非完全機械式的操演。台上的演員自在演出,台下的觀眾的反應往往會影響台上的表演,看戲之餘亦有點看「現場秀」的感覺,情緒也自然能夠容易被牽動,看戲也容易投入,加上演出者特別為這幾場香港演出加入一些簡單的廣東話對白,令現場氣氛更加熱烈。即使演員操的是意大利語,要邊欣賞邊看兩旁的字幕才能追緊「劇情」,對掌握對白內容亦有一定困難,幸好演員靈巧的聲線搭夠,有時單聽聲線的演繹已覺滑稽無比,而且劇情大綱已在場刊內交代,因此沒有太多追劇情的壓力,反而可以仔細觀賞演員的精湛表演。台中台的設計,佈景極之簡單,只是用一些畫簾交代故事背景,小舞台上的演繹與台外的樂隊及提詞人,甚至是觀眾都在互動,像極一個開放的舞台。
有趣的是,在正式演出前,助理導演先行出場向觀眾介紹戲劇的背景,演出的理念,當中最重要的是對文化產生影響,秉承著「大眾藝術戲劇」的原則,六十年間,已經有好幾代的演藝家駕馭了主角阿萊基諾的機靈、雜技和巧嘴佞舌,還有舞臺簡單的變換,都標誌著米蘭小劇院的演變,使戲劇經歷了多個不同版本依然可保持著一條清晰的脈絡,最後還提醒觀眾要盡情享受戲劇,隨時可以大笑或拍掌,不必拘禮。
看《一僕二主》的戲劇巨輪能長久運轉,成為意大利其中一項具代表性的文化項目,以致在世界的舞台上產生影響,不禁令我反思香港的戲劇生態,香港的戲劇鮮有可以在一個固定場地作比較長期的演出,因此亦似乎難以建立像米蘭小劇院這種與地方產生的文化傳承。而作為觀眾進入劇場亦經常有著「慣性」,就是被動地觀賞,演員亦習慣公式地把角色做好,觀眾和演出者往往存在預設的一幅牆。
香港戲劇如果要對文化產生深遠而有力影響,除了需要有更長遠的文化政策配合,首先要打破的,可能就是一些既定的戲劇觀念。一齣戲,不只是在舞台上幾個小時的一場演出,而是對當下的環境和社會的一場對話。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