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甚麼需要奪命追魂call?
文︰甄拔濤 | 上載日期︰2013年8月9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Dicky Wong
節目︰奪命追魂call »
主辦︰iStage
演出單位︰iStage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3/6/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現代科技既無遠弗屆又埋身入肉,一部分城市人變了低頭族。劇場創作人面對此一科技洪流,理所當然亟欲回應。然而科技發展快且人人皆有權摻上一腳分析評論,所以劇作本來的真知灼見,轉瞬便成陳腔濫調。莎拉.路爾(Sarah Ruhl)的《奪命追魂call》(Dead man's cell phone)同樣走不出這個關口。

 

路爾是美國新生代當紅劇作家,甫一出手便有荷里活味道。年近四十的未婚女子Jean安坐咖啡室,旁邊的男子(Gordon)手機響個不停,原來他突然猝死。Jean為他保留手機,並謊稱她是Gordon的從前同事,向他的朋友、母親、遺孀、弟弟編造一個個謊話,安慰他們。後來,Jean才得知Gordon是一名愛自己多於他人、販賣器官的自私商人,更跟他在天堂相遇……

 

故事的開首是有趣的,但一路下來,路爾為孤寂現代人開出的藥方,只是一煲喝過不知多少次的心靈雞湯,亦是荷里活電影反覆出現的命題--珍視身邊的人;最愛家人但沒有及時宣之於口。不過,路爾加入了與主題--手機相關的情節。Jean與Gordon弟Dwight相戀,Dwight問Jean是否愛他的時候,Jean岌岌於接聽Gordon手機的來電而沒有答理他,致使Jean在天堂後悔無說出「我愛你」。縱然與手機有關,但是「沒有說出我愛你而在死後後悔」的情節早在廿年前的電影《人鬼情未了》出現,為甚麼到了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種老掉牙的東西呢?

 

此外,路爾透過Jean的口中,評論現代人因為忙於講電話而忽略身邊的人,沒好好的活在當下。或許,這樣的論點依然合用,現代人的確常常埋首手機。可是,這種批判現代科技的觀點耳熟能詳至人人均能琅琅上口,那麼,劇本便陷入了過時的尷尬之境。猶幸路爾補回一筆--Jean說也是手機將她和Dwight連在一起的原因。不過,路爾並無深究下去,更遑論從手機也能增進人際溝通的另一角度來看,殊為可惜。

 

有一點我倒是十分感興趣的。Jean的正職是大屠殺(Holocaust)博物館的職員,而Gordon的姓本是德文。我還期待路爾會更進一步連繫Jean的救贖與德國人的原罪(發動二戰、屠殺猶太人),拓展全劇深度,最後期望還是落空了。而器官販賣的議題亦只是蜻蜓點水輕輕一帶,並未見到背後的人物血肉。我想起年前來港表演的Tim Crouch作品《England》,將器官販賣、藝評品買賣、全球化中強國的恃強凌弱並置,視野更開闊也更能揭示背後的痛。相比之下,路爾似乎滿足於她小小的私人感情世界,深度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劇本有待商榷,但是製作方面卻有值得欣賞之處。幾位演員演出落力,掌握角色準確,每個演員獨立來看也有好看的地方。不過,可能是因為導演劉浩翔喜歡讓演員有更大空間發揮自己,否則演員之間可以有更多火花。在劇場的美學設計上,導演和舞台設計徐碩朋也花了不少心思。導演說舞台指示多次提及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二人確實費了不少心神營造霍普的孤獨感,以開首咖啡室一場最為出色,惜自第二幕後,霍普的色彩稍為褪了下來。相反,劇本中的魔幻氛圍則不夠突出。舞台調度方面,black out略多,致使中間節奏有時給打斷了。不過,這也要放在香港的實際情況來考慮。以現在本地的劇場科技來說,的確很難做到以舞台裝置快速轉場的效果(今年香港藝術節的黃哲倫《中式英語》是一個快速轉場的成功例子)。當然,成本高昂是另一窒礙劇場美學發展的原因。所以,劇中的手攪行李輸送帶是十分聰明的設計。

 

謝幕時,劉浩翔說今次的演出沒有政府資助。他在「導演的話」也提及,其編劇作品「一向追求當中的哲學性、故事性及劇場獨特性」。《奪命追魂call》明顯是一個較易受人喜愛的劇本。由是,我想到香港劇團生存的窘境。作為劇場創作人,不得不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以致有時必須作出一點犧牲,未必能有話皆清心直說。為什麼還要做戲呢?看見i stage、劉浩翔、以致一眾只收「車馬費」(導演說的)演員、幕後也如此賣力,那種對劇場的執愛、傻勁仍然讓我感動不已。這便已經足夠,讓我們需要像《奪命追魂call》的演出了。


(原載於2013年8月《劇場閱讀》)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一生人只做兩件事:藝術及教育。兆基創意書院署任校長、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駐院作家(2021-2022劇季)、前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範疇民選委員及文學委員會主席。立足香港及德國劇場,《法蘭克福匯報》形容甄氏為當今亞洲炙手可熱的劇作家之一,至今已有七部劇作翻譯成德文上演。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學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文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及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編劇碩士。

 

英文劇本《未來簡史》獲2016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獎,為首位華人得此殊榮。中文劇本《灼眼的白晨》獲第八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其作品曾受以下機構委約及邀請演出:德國慕尼黑新音樂雙年展、曼海姆夏日藝術節、慕尼黑皇宮劇院、法蘭克福劇院、吉森國家劇院、弗賴堡劇院、蕯爾布魯根國家劇院、呂北克室內劇院、奧地利林茲劇院、法國布里昂松劇院、普羅旺斯維德志劇院、加拿大蒙特利爾CINARS雙年展、瑞典電台、南韓亞洲編劇節、台灣廣藝廳、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國際綜藝合家歡、香港話劇團、新視野藝術節、藝穗會、大館、西九文化區等。

 

近作包括體驗劇場《女神》、西九創作人系列《郵差》(第一部)、南豐紗廠世界之約《閃亮搖曳的雪》、新視野藝術節《後人類狀況》、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我最終死去的房子》(導演)、《有你,故我在》及《核爆後的快樂生活》、《柏林的金魚》、《如何向外星人介紹香港人的感情生活》、台北《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現場及網上版)、藝穗會《她和他意識之流》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建豐二年》等。

 

Suhrkamp Theater Verlag代理甄氏部分劇作版權。

 

Official IG:yanpatto

再構造劇場Official IG:reframe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