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費加羅的婚禮》,還看了幾個「莫扎特年」的音樂節目,包括剛上演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薩爾斯堡室樂團》及之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廿五名成員年齡約在十至十四歲,不過有些個子還小,年紀看來像更細,加上高低相間的隊形編排,跟一般龐大的合唱團頗有分別。儘管開場三首來自《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歌曲表現有些緊張,卻喚起不少人的記憶:電影中優美的童聲和維也納的明媚風光。部份團員在其後的西歐聖樂已投入演出,越唱越起勁,但部份小朋友還有點生硬,似尚在warm up 階段,聲線仍見緊束。
中場前的音樂劇《食腦的莫扎特》頗諧趣,尤其是某些小孩子要改裝扮女人。不過邊做邊唱,又要顧及走位多少影響表現,尤其音響方面,筆者坐在前排也覺聲量偏細。在劇中的爭執位時眾人你推我讓亦見混亂。安插短劇打破了一般合唱團較傳統的表現形式無疑有新鮮感,但必需配合得宜才產生應有效果。今次出現不少稜角,亦因一眾要兼顧幾方面影響了演唱的水準,反而不利。下半場的純唱較穩定,開始感受到Vienna Boys' Choir 音色之美,尤其高音區,但始終覺得他們未能放盡,成績比預期遜色。
《薩爾斯堡室樂團》
由莫扎特的家鄉樂團來演奏其作品最吸引不過,加上Julian Rachlin 的小提琴獨奏,叫座是預料之事。不過樂團表現要到終曲《G小調第四十交響樂》才真正發揮出樂團的懾人魅力。樂章一開始便帶出非凡律動,其後的推進都表現出強烈樂感,全曲一氣呵成,盡顯莫扎特躍動的一面。之前的《D大調嬉遊曲》顯得吃緊, 《G大調小夜曲》表現比前貫通涵暢, 還嫌差了一點點悠然之態;Julian 的《土耳其》跟乃師蘇嘉文風格相近,但演繹不同。蘇屬仔細經營(對比6月與小交的演出),他則較自在輕鬆,含蓄中展現活力。如果說「薩爾斯堡室樂團」前三首作品只是在一般與好的水平,主要是《土耳其》與《G大調小夜曲》還未帶來額外驚喜。
《維也納愛樂樂團》
看這個節目,筆者是首場在外,尾場在內。場外聲勢比《維也納愛樂樂團》稍遜,8時前還有小量位置,但當局的安排很好,觀眾也很有秩序,中場離座人仕亦派有條子方便一眾回座,服務之妥貼值得一讚。場外音響不差,但輕聲段落則致命,筆者未到7時已入座,覓得正中位置,但依然聽不到弱聲部份;不然在外頭有清風與明月相伴聽頂級樂團之直播,如要求不高也不比場內欣賞失色。
尾場在場館內欣賞,感受自然不同。開始的音樂《林茲》,樂組音質不協調,格爾吉耶夫的處理像要從莫扎特作品的天然美特色以外找尋一種新突破,故樂器的奏法也有改變,但筆者還是喜歡原來的莫扎特。到了《E小調第五交響曲》,他的自信似在一揮手間已奠定此曲的成功。無論快板或行板,樂隊一直向前向上,《柴五》的威力有如排山倒海之勢展現觀眾面前,聽覺帶來的驚喜延伸至視覺領域,維也納愛樂樂團+格爾吉耶夫的《柴五》絕對是不應錯過的佳作。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