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月色下的燦燦金光——暢談維也納愛樂樂團香港音樂會
文︰Jonathan Ho | 上載日期︰2007年3月2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維也納愛樂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4 - 25/9/200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九月,香港踏入秋季,奇妙的是,今年本地的秋意竟較以往增添一份歐洲的濃情;維港的上空更縈繞著一縷燦燦金光,彷如維港兩岸楓樹叢叢!原來這份濃情的秋意,是隨著我們的稀客的腳跡杳然而來,這位與我們闊別十一載的稀客便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維愛)(The Vienna Phiharmonic)。

 

固然,維愛不論從歷史、傳統、編制、組織結構來說,當然是獨一無二,然而對於如筆者這一輩成長於七十年代的樂迷來說,維愛更是我們音樂的啟蒙老師,還記得七、八歲時候,與父母、弟妹每週末都會欣賞明珠台的古典音樂節目——《The Concert Hall》,就是轉播維愛的音樂會,童年時對樂團悠揚的樂韻、指揮的風采,歌唱家的詠嘆,皆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更以為所有音樂家皆是來自維也納!所有樂團都稱為維也納樂團!

 

今次,維愛在俄羅斯指揮家華萊里.格爾吉耶夫 (Valery Gergiev) 帶領下,特別選演蕭斯達高維契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筆者有幸現場欣賞維愛第二晚的音樂會。在音樂會演出前,筆者留意到維愛在調音時,台上樂師,皆互相握手道賀或向團友揮手祝福,如此在一般音樂會或樂團中稀有的表現,足見維愛那份融和的默契,是建立在這份深厚的情誼之上!

 

當晚格爾吉耶夫舞蹈般的指揮風格下,維愛先演奏莫扎特《C小調第36交響曲「林茲」K425》,莫扎特有如雕塑般的樂思,在旋律與和弦間,幻開了十八世紀宮廷的迴廊、壁畫、噴泉、庭園;在庭園翠綠的草地上,圖恩伯爵和貴族們,坐在放滿銀器的餐桌旁,傾聽著莫扎特的天籟之音。

 

中場休息後,樂風一轉,演奏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筆者發現,其中有幾個樂部的首席更換了樂師,維愛對不同樂曲的處理及專業精神,由此可見一斑。整個樂團,就如同一隊俄羅斯樂隊般,將柴氏充滿戲劇張力,略帶滄涼嶙峋的悲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樂曲織體與節拍間,寫照著柴氏滄桑乖舛的命途,然而《柴五》終曲的〈活潑快板〉中,那如凱歌般高昂的氣勢,恰巧有如祝賀維愛此次香江之行的昂然勝利!

 

《柴五》之後,筆者與部份觀眾已感動得起立鼓掌,向維愛並指揮格爾吉耶夫致敬,音樂廳內,那熱烈喧騰的掌聲和歡呼喝彩聲,竟也持續達三分鐘之久!此時在指揮示意下,台右的一扇幕門打開了,一位樂師抬著一台金光閃鑠的豎琴步出舞台,觀眾就知道樂團要安歌了,安歌的曲目:先是柴可夫斯基《睡美人全景圓舞曲》(Waltz Panorama),弦樂之輕盈,撥弦的一致,就彷如樂音是出自同一把提琴一樣!然後是約瑟夫·史特勞斯的《Waltz Delivier》、《圓舞曲》和《Polkas Ohne Sorgen》,波爾卡舞曲在婀娜娉婷的舞影間,散發著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一樣的喜鬧歡騰!最後全場接近八成的觀眾皆起立鼓掌,向樂團致以最深的謝意!

 

聽罷整場音樂會後,筆者慶幸能參與這次難得的「維也納愛樂百年傳統」,在步出音樂廳時,看見每位場內並場外的觀眾,面上皆展露著燦爛的笑顏。此刻,維港在初升的月色下亦閃耀著一泓燦燦的金光。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釋迦世尊、霍達昭、Phillippe Gaulier 學生,達賴喇嘛、蘇軾、Leonard Bernstein Fans, 人材培訓與品牌形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