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戲劇節2007」中首個本地製作《月映寒松》,是由幾位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的年青畢業生所組成的「風車草劇團」的賀節演出。宣傳照中三位主要演員臉上都塗上了厚厚的白色妝粉,東洋味極濃;再加上事先張揚劇本乃以能劇的表演形式作架構,此類實驗日本傳統表演藝術融入當代劇場表演的演出實為本地製作中罕見。可是目前所見,這個製作誠意十足,可是演出效果仍尚待琢磨。
日本能劇與中國戲曲一樣,都是強調其表演性多於情節變化,故事內容並非最重要,欣賞表演者的功架才是重點,但一般話劇的表演形式卻多重敘事及偏向生活化演繹。若說要以典型能劇故事中的元素去撰寫一齣話劇,並以話劇形式表演,效果實難討好。當然編劇黃國鉅及導演陳曙曦也深明此點,因此豐富了《月》劇的故事內容之餘,演繹風格上也借鑑中國傳統戲曲,既邀請了香港舞蹈團的王林作形體指導並粉墨登場,更有樂師在現場擊樂伴奏。不過,此手法對擅以生活化演出的年青演員來說,有一定難度,亦見吃力。
表演效果未能突破
三位主要演員中,飾演書生的湯駿業演出最自然,究其角色較為生活化,演來也比較得心應手;邵美君飾的雙面女魂以形體及聲音演繹為主,雖然未算收放自如,但演出有板有眼,頗見功夫;至於梁祖堯飾演的和尚,為劇中主角,角色層次較複雜,面對跟前不知是人是鬼,既要有一定程度的天真,但也要表現出禪智,梁在處理角色心理演化上雖見努力,但總覺力有不逮。
當然,要求演員在短時間內改變其慣用的表演方法,並在唱、造、唸、打各方面都見功夫實屬苛求,但明知不易為而為,誠意可嘉。此外,於演出時附上中、英文字幕,令很多不懂粵語的觀眾亦能了解劇情,亦幫助觀眾明白當中唱詞內容,則更顯苦心。
風格實驗仍需努力
出色的劇場演出往往能引領觀眾投入大量的想像力,進入劇作者所創造的世界,令舞台上的空間轉化成不同場景。日本能劇向以簡約抽象的演出風格見稱,有一個說法,大師級的能劇演員只要揚手遙指半空,觀眾只會「見」到天上的明月,而不見演者的手。這種表演手段與當代話劇側重話語及生活化的表現方式有很大不同,如何把兩者所長結合,碰撞出另一種美學,實非排練兩三個月、搬演三數個演出便成,而是往往需要更深入、更漫長的實驗與實踐。日本的鈴木忠志就透過他創出的一套表演技巧,專心致志在這方面作出嘗試。
其實《月》劇乃「風車草劇團」的創團作,早在幾年前已曾於「澳門藝穗」首演,這次在「華文戲劇節」的演出已是此劇的二度實驗。雖然目前在演出風格及角色處理上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斟酌、磨合,但以一個年青、對藝術上有所追求的專業劇團來說,持續實驗、演出不同類型的作品是很重要的,期待他們下一次的新嘗試。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