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的靈魂人物吳興國在談及其創作源起時說過「對台灣的政治熱鬧很感到興趣,希望能創作一個劇目為台灣提供觀念,是為當日改編《暴風雨》的源起。」筆者對吳興國的創作源由深表欣賞,反映《暴風雨》的抱負遠不止於藝術層面,更是希望「文以載道」,為台灣政治風氣帶來啟示。
另外,吳興國也表示,此劇也肩負另一個重大任務──為傳統戲劇找尋方向。吳興國探討的是不單於傳統戲劇以後的形式發展,而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性。
當然,《暴風雨》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又是否真的能呼風喚雨呢?
筆者認為這是絕對可以的。
《暴風雨》原著寫的是一個勾心鬥角、權位爭奪的復仇故事。在創作條件上,原著無論是意識形態、政治狀況都和當時台灣政治氣候雷同,需要改動原著的地方其實是不多的。
困難在於,莎士比亞的原著劇本與改篇的劇本語言結構不同,利用京劇形式去表達當中的轉換過程必然有一番取捨,在衡量表達中心思想和為京劇找方向之間,比例到底是如何,那就是當中最值得討論的地方。
例如,《暴風雨》結尾中加插了一段波布羅亂點鴛鴦的劇情,這是原著所沒有的。一開始,筆者看到這一幕時不禁啞然失笑,認為波布羅未必太武斷專橫,又說要放愛麗兒自由,轉眼間又將之許配予醜陋的卡力斑,表面洋溢著幸福的昇平畫面,何嘗又不是奪去美麗的愛麗兒一生自由。身為女性的我為此感到憤憤不平,直至聽到吳興國談及這一幕時才明白他的苦心。我們眼中愛麗兒和卡力斑是天與地的差距,但在他眼中,愛麗兒和卡力斑恰恰就是代表天與地,前者是文明人看不到的力量,後者則是文明人看到的泥巴,天與地的結合是大自然的協調,應的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句古諺──風調雨順。
《暴風雨》改編劇情其實是饒富深意的,如增加了愛麗兒與卡力斑的結合的用意就是要呼風喚雨,對台灣的政治瘋狂呼出一口暴風,希望各野心家來一個猛回頭。愛麗兒與卡力斑的結合說明文明人的智慧。一切動盪混亂其實取決於文明人的權力慾與智慧之中。吳興國成功把中心思想緊扣,卻又懂得用一個浪漫幻想為他的道理裹上一層美麗的糖衣,不知觀眾吃得出甜味兒沒有?
《暴風雨》的名字為全劇帶來無窮霸氣,由於全劇有很多魔幻之術,當初就有人提議過很多其他不同的名字,諸如魔幻島……但最後都是選了個忠於原著的名字。其實原因有二,都離不開表達中心思想。第一幕便是暴風雨的降臨,之後其餘數幕也再沒有出現過實質的暴風雨,吳興國解釋這其實是波布羅內心天人交戰的暴風雨,所以就算沒有真的暴風雨,觀眾內心應該也能感受到波布羅內心的洶湧,最後也無風雨也無情的亦是波布羅的內心。間接說明政治動盪離不開人心,台灣面對種種命運的抉擇,陷入衝突與仇恨風暴之中,面對如此處境,人應該如何處之,我們不妨學習波布羅嘗試放下,到底要放下甚麼?就要看看你個人,回首一生,甚麼是你最放不下,最會令你引起衝突矛盾。放下,並不容易。
但並不是不可能做得到,因為,快樂是選擇。
呼風之後能否喚雨?說的是《暴風雨》能否如吳興國所言,為傳統戲曲的未來尋覓更多可能性。筆者以為《暴風雨》的確為著這個目標帶來幾個不同的實驗性效果,套用吳興國的話是:「希望嘗試有多少創新京劇的可能性,用創新來保護傳統藝術。」第一,傳統戲曲和其他表演藝術結合是可行的,至少筆者看到戲傳戲曲的可變性,新一代年青人對門戶之見並不拘泥,君不見我們身處的世界到處也在fusion嗎?這不是摒棄傳統的表現,也與傳統沒有衝突,所謂藝術,不就是尋一種可能性嗎?因此,筆者特別欣賞劇中台灣原住民舞蹈的那個部份。既可以表達到卡力斑的幻想的千奇百怪,又緊扣著台灣的本土特色,是一個傳統戲曲與原住民舞蹈的完美結合。可惜的是,演卡力斑的演員戴立吾活潑有餘,中氣不足,唱起來還算可以,但一唸起對白來字句裏的呼吸氣就真的略嫌過大。
第二是如何傳統的唱、唸、做、打來表達莎士比亞的魔幻世界。如果能把魔幻世界呈現出來,相信會是傳統戲劇邁向未來的重大一步。《暴風雨》本身劇本改動不大,那麼到底要如何表現莎翁的奇幻呢?答案便是回歸京劇本身,吳興國沒有放棄京劇的特色,認為傳統的方式已經可以為觀眾帶來魔幻的感覺,的而且確,這是京劇本身的優勢,配以大量形體動作,再加上葉錦添設計長達四米的神奇法袍,這又是一個成功的合作。觀眾既能感受那神奇法袍背後的法力無邊,也可以從唱、唸、做、打中體會各主人公內心的暴風雨。
傳統的京樂在《暴風雨》也大派用場,並非淪落配角。表達暴風雨的驚濤駭浪、愛麗兒率領精靈們與祖奶奶的對打、審判時的痛苦尖叫,大鼓法鑼齊鳴,也完整的表現於京樂的各種樂器當中,令人感受到吳興國說「以京劇藝術為體,西方劇場為用」的力度,而且效果也大為理想,圓熟的表達了莎士比亞的舞台效果。我們可見,京劇溶入西方劇目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向,又不失京劇的傳統精髓。
《暴風雨》兼顧著對原著的和京劇的尊重。所以人名和大多數劇情方面也沒有太大的改動,儘量以忠於原著為主。所以在傳統京韻的唱腔下,可以聽見諸如卡力斑、波布羅等洋化的名字,這是頗為有趣的地方。此外,投射字幕上也顯示原始版本劇本,表達出「當代傳奇」對莎翁原著的尊重。「當代傳奇」追隨時代的腳步,讓傳統與現代水乳交融,觀眾亦感受到暴風雨也有歸於平靜的一日,就是有寬恕一切的心,回到吳興國的主題去了。
波布羅呼風喚雨過後,選擇放下了法器、法衣、法書,向天地的人們討回自由,便歸於昏黃的落葉淒風之中。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