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暴風雨的舞台與服裝設計
文︰周穎怡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暴風雨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台灣當代傳奇劇場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4-25/10/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曲 »

徐克加上葉錦添這兩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這次台灣「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進駐香港的一大賣點,亦令觀眾在該劇公演前,便先對他們二人的表現有所期待。而這更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到底這對在電影圈內被視為鬼才的夢幻組合,能為舞台帶來甚麼新的火花呢?

該劇一開首隨即為觀眾送上兩分鐘的多媒體動畫,以我國象形文字和傳統圖騰等將觀眾的思想帶到充滿中國文化色彩的舞台。以多媒體動畫作為媒介去製造舞台效果和引入戲劇主題,在各地近年的舞台劇場上並不罕見。

 

飾演主角波布羅,亦身兼藝術總監與執行導演的吳興國在演後座談會表示,該段動畫旨在表現人類的思想、智慧與文明。然而,我卻認為動畫中的視覺元素仍未算有力,頂多只能讓觀眾看到一堆富有中國特色的視覺符號,卻未能令觀眾明白當中的象徵意義,甚至會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當然,從視覺美學的角度來看,該段動畫的畫面質素與連貫性也很是不錯的。

 

投影屏幕一升起,映入眼簾的便是葉錦添特意為劇中主角波布羅所打造的魔法衣。這件長四米,闊五米,鮮紅色,印上了白色象形文字的長袍,成為了觀眾的焦點,令人眼前一亮。

 

這個既鮮明又突出的造型,不但浮誇地將波布羅在劇中高高在上的魔法師地位表露無遺,亦象徵了他那能呼風喚雨,控制精靈與大自然的權勢與力量。然而,這件長袍卻未免令吳興國在台上有點行動不便了,因此在之後大部份的演出裏,吳興國都捨棄了這個身高四米的造型,以他真實的高度示人。這樣一來,葉錦添為這個造型所花的心思便顯得有點浪費了。

 

在舞台設計方面,吳興國捨棄了中國傳統戲曲的一桌兩椅和空台,取而代之的是單以白布條造成的自由進出式舞台,令演員可以在台的四方八面自由進出,增加了在舞台設計和演員出入場安排上的變化和自由度,讓觀眾對舞台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葉錦添更利用投影技術,在簡潔的白布條上加上了水墨的筆觸,為整個舞台增加了不少中國氣息。基於這種投影技術,全劇的舞台背景更可以配合不同場次的主題而隨意改動,實在是一種高明做法。同時,觀眾亦能看到當中的變化,打破了觀眾對舞台背景一成不變的傳統印象。

 

此外,葉錦添更將舞台服裝與佈景結合,以演員的服飾構成佈景的一部份。就如在船難一幕,葉錦添不但以精靈愛麗兒所穿著的長斗篷營造了大船的意象,更透過長長的袖子與布條的擺動,令觀眾意會到船難時船身搖晃的情景。這樣的安排,除了生動地表現了難以用傳統佈景表達的船難場景,還巧妙地帶出了這場船難是由愛麗兒一手策劃的隱藏意義。

 

而愛麗兒頭上的鳳首帽子與身上那華麗的斗篷,正好糅合了中國傳統戲曲服裝的特色與西方伊利沙伯女王時代絢麗奪目的服裝風格,充份表現了葉錦添對劇中各角造型的創作方向。

 

然而,愛麗兒在這幕的造型實在難以令觀眾認出她與其後以白衣造型出場的愛麗兒實為同一角色。若能在以鮮紅色為主的愛麗兒造型裏滲透出更多愛麗兒白衣造型的元素,便能更密切地緊扣愛麗兒在劇中兩個截然不同的造型了。

 

在饗宴一幕,「當代傳奇劇場」捨棄了傳統的道具,由演員去扮演酒、魚、豬、馬等美食,擺出滑稽有趣的動作。這樣的安排,不但逗得觀眾發笑,亦令該幕生色不少。另外,在同一幕中,葉錦添更在精靈純白色的裙襬下用紫外線染料畫上了魔鬼的面譜,令平日形象幽雅脫俗的精靈,在黑暗的紫外光燈下掀起裙襬便搖身一變成為魔鬼,令觀眾嘆為觀止。

 

除了上述融合了中西方傳統與現代風格的造型外,劇中不少元素也保留了傳統京劇的特色。「唱、唸、造、打」與「生、旦、淨、丑」的行當與扮相在劇中穿插不斷不在話下,演員更純熟地表現了傳統京劇中的「把子功」與「毯子功」,全劇不缺舞弄刀劍或「翻、跳、跌、撲」等場景。而在卡力斑之夢的一幕,四位精靈更踩著高蹻表演踢槍,吳興國這樣的安排,對演員來說,實在是高難度的挑戰。然而,縱使演員在劇中偶爾失手,吳興國這項大膽的嘗試,已博得台下觀眾不少的掌聲。

 

總的而言,《暴風雨》一劇集合了吳興國的自編自導自演,徐克不同角度的切入與執導,以及葉錦添精心打造的舞台與服飾設計,為本年的新視野藝術節帶來了突破性的衝擊。台灣「當代傳奇劇場」這次將西方的經典劇目帶到中國的戲曲舞台上,以巧妙創新的手法糅合了傳統京劇與現代戲劇。

 

雖然該劇尚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但在是次演出當中,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與劇情,再加上演員凌厲的功架與熟練的唱腔和技巧,已經足以打動台下的觀眾,令觀眾在離場後仍不禁細心去回味劇中的每一個情節。亦令不少跟筆者一樣,對京劇認識不多的年輕觀眾,對這種被普遍視為正逐漸式微的中國傳統戲曲刮目相看。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浸會大學 傳播系 〔數碼圖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