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由吳興國改編並一人分飾多角演出的莎劇經典《李爾在此》,大獲好評,今年「新視野藝術節」再次請來台灣「當代傳奇劇場」假葵青劇院演出同是改編自莎劇經典的《暴風雨》。有了年前的觀賞經驗,再加上令人倍加期望的製作團隊,《暴風雨》似乎是今屆「新視野藝術節」比較受注目的作品之一,兩場演出全場滿座足以證明台灣「當代傳奇劇場」的魅力。
「當代傳奇劇場」自成立以來,一向以揉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而聞名,以表現手法而言,《暴風雨》算是舊瓶新酒,利用京劇的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如一定要拿劇團過往的作品作比較的話,正如吳興國所言,這次改編是最為忠於原著的一次。也是因為作品太忠於原著,略懂莎士比亞的觀眾很容易就會拿改編與原著作對比,在對比之下,與原著有所出入的元素就會變得格外突出。
作品結尾卡力斑與愛麗兒在波布羅的安排下結合,這一段在原著裏是沒有的。第一幕第四場卡力斑對波布羅說了一番充滿後殖民意味的說話;第八場卡力斑又以一場原住民的歌舞為第二幕揭開序幕,波布羅與卡力斑之間殖民者與被殖民的關係顯然易見。原著由開端到結尾都是停不了的從屬(masters andservants)之間的權力對話,即使是波布羅結尾的獨白,所表達的也是劇場內觀眾與台上演員之間,看人與被看者之間的權力關係。最後波布羅原諒了他的兄弟,也把自由還給卡力斑和愛麗兒,通過把別人從自己的權力中釋放出來,自己也因此而得到釋放,因而波布羅要求看他的人把他從被看的身份中釋放,因此原著中的獨白才是全劇真正的戲劇衝突的解決點。
「當代傳奇劇場」的版本忠實地保留了原著的權力對話,但波布羅卻特意安排卡力斑與愛麗兒結合,最後又同樣以要求觀眾用掌聲釋放自己作結,這種處理手法也就等同於說明波布羅仍然是權力擁有者波布羅,無論創作者本身是怎樣帶著人文關懷的心態邀請觀眾去探討原住民甚至是自然的問題,原住民∕自然在作品當中仍舊是被看、被看管的「他者」,自由是給予了,但從屬關係依舊。結尾波布羅以動人的崑曲唱腔唱出自由獨白,邊唱邊轉身,徐徐地退到布幕後面,配合逐漸昏暗的燈光,畫面藝術感有餘,但卻欠缺應有的感動,尾聲這一場淪為純粹為渲染氣氛而造,把全劇辛苦經營的戲劇衝突不明不白地打散。
「當代傳奇劇場」在跨文化劇場的創作及貢獻不容置疑,這次演出也正好作了一次深刻的示範,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藝術創作到底會遇上怎麼樣的挑戰。「當代傳奇劇場」成功的地方,在於創作團隊並不拘泥於作品的元素究竟是本國還是他人的文化,只要是能夠達到劇團的藝術目的,都會兼容並蓄,這種態度正是講求多元的跨文化藝術所需要具備的胸懷。可惜的是,這種胸懷似乎並未能在《暴風雨》中得到完全的發揮,人與自然/外來者與原住民的關係探討,就如故事發展一樣──暴風雨在戲一開始之時就已經完了。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原載於2008年12月第35期《城市文藝》)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