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與中國的「crossover」關係 ──道出歷史的立體性及好玩之處
文︰羅芷昀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上帝來到中國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進念•二十面體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31/10-2/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聖經上說,上帝是自有永有的。即是說,在沒有人類以前,祂已經存在於宇宙當中。那麼,「上帝來到中國」這劇目名稱豈不就是存有邏輯問題嗎?這是導演的輕忽,還是他特意的安排?抑或是,還含有別的涵意?另一方面,天主教與基督教這從來都被認知為西方宗教,能跟中國拉上重要的關係嗎?導演期望從這「crossover」的奇妙關係中,帶出甚麼信息?這又有甚麼「好玩」之處?

 

「好玩」源於「crossover」

 

西方宗教「crossover」中國,實在不足為奇,在我國歷史書上總有見識過。這樣的「crossover」就是導演所說的「好玩」嗎?非也,相信中西「crossover」只是表面骨幹,更有趣的「crossover」卻蘊藏在其中。

 

七幕西方宗教與中國「crossover」的歷史雖先後上演,但其敘述手法卻截然不同。其中透過講師授課、角色扮演、廣播劇、卡通、自述、饒舌歌等敘述方式,讓七段歷史重現觀眾眼前。這種閱讀歷史的方式,有別於以往只能在書本上分享作者研究所得的結論般,那麼間接陌生。而導演亦沒有為這些歷史下結論,反而給觀眾更多的資料,更多的角度去分析箇中道理。

 

七段古今真假時空交錯的演譯方式,都是經過導演精心設計的。這帶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好玩」亦由此而生。例如觀眾可從演員扮演的當事人,即涉及事件的中國人及西方傳教士口中了解,多添一份真實親切感。另外,在是次話劇中,導演更特意加入近期熱門話題的元素,如「掟蕉事件」、「雷曼兄弟」等,定要來一個古今的「crossover」,有諷刺時弊的意味同時,貼身的話題更讓觀眾感同身受,看得熱血在騰。導演的大膽嘗試,在觀眾的笑聲連連下,估計是取得成功的。而演員們精湛與生動的演技,也應記一功。尤其在第三幕的廣播劇中,演員楊永德一人分飾多角的聲音,幾把聲音「crossover」不斷,而其爐火純青的演技亦令人嘩然佩服。另外,在第一幕中,劇中演員混在觀眾席當中扮演學生,更突然舉起手來,向台上的講師發問問題,讓觀眾誤以為這一早安排的橋段是演員觀眾的互動時間。古古今今、台上台下、真真假假的「crossover」,都是讓人享受其中。

 

來華的「上帝」是誰?

 

《上帝來到中國》把七幕中國歷史搬上舞台,場刊上說這是「七幕上帝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悲喜劇」。然而,在劇中,上帝沒有佔一席位,取而代之的是祂的僕人──西方傳教士,他們成為上帝的代言人,「crossover」中國邊界,進到中國境內傳揚福音,為的是讓中國能進到上帝的懷中。

 

劇中提及到他們利用西方科技作為傳教的手段,成功引起當時皇帝和人民的興趣,從而把教義傳入中國。這樣一來,歸信上帝的中國人多了,但歸信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是上帝嗎?從劇中看來,似乎並非如此。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國人眼中看來只有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禮物──西方科技,並不在乎上帝有否參與其中。故此,上帝有沒有來到中國,祂的手怎讓中國改革,似乎都不是這劇的重點。那麼,為何導演還要借用上帝的名作主題呢?

 

過去的時間,總會聽到像劇中所說,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是另有所圖的。更會把他們形容為披著羊皮的狼,以宗教為名,侵略中國為實,為的是讓中國教徒成為國家走狗,降服於大英帝國底下等。他們有否這意圖,又或是有否被抹黑,暫且不作定論。但不能否定的是,西方傳教士來華,確是把中國人心目中的「上帝」帶來。然而,此「上帝」不同彼「上帝」,不是聖經上所說的上帝,而是隨時代隨人心更換的「上帝」。

 

東西「上帝」交接顯高低

 

此劇由1840年前橫跨1949年中國解放的時期。新中國成立,實在跟這些他們眼中的「西方間諜」不無關係。因為這些西方傳教士確實把中國期盼已久的「上帝」通通帶來,如火炮、天文、醫學、教育、數學等。另一方面,亦因著當時中國人的開放態度,虛心向西方傳教士學習,才能藉著這「上帝」把當時發展落後的中國「救贖」,帶領進入新中國時期。然而,這功不可沒的「上帝」亦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被棄掉。

 

記得在劇終前,螢光幕上出現了一隻眼睛。正當觀眾疑惑之際,畫面慢慢拉遠,出現的是一張紙幣,是一張印有毛澤東主席頭像的一百元人民幣。這暗示了甚麼呢?是暗示著這眼晴的主人翁毛澤東主席將要取代那曾經西來的「上帝」,成為新中國真正的「上帝」嗎?那麼,他頒佈下來的誡命是甚麼呢?是禁止西方科技,讓中國自強起來嗎?

 

有趣的是,隨著畫面拉遠,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同時播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隨著幽幽的歌聲,不禁讓人有一絲慨嘆,有點唏噓。為甚麼?新上任「上帝」讓中國人感到唏噓嗎?這背景音樂的出現,是要唱出了導演的心聲,還是當時的中國人民的心聲?這代表著大家都在期盼著一些東西到來嗎?期望上帝再次差派使者到來救贖中國?還是期盼中國再次對外開放,不要自我封閉嗎?

 

歷史的立體性

 

七幕耳熟能詳的西方宗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透過導演設計的生動有趣的「crossover」演繹方式,及故弄玄虛的說上帝來到中國等,引人入勝地讓觀眾樂在其中,也看到歷史的另一面。這不是正正道出,歷史並非是平面的史實,它能從不同的角度剖析,能有不同的解讀方法嗎?那麼,這說明了歷史是主觀的嗎?並沒有對與錯,只有觀點與角度嗎?還是它只是一幅歷史圖畫,經過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或剖析後,才能把一塊塊的歷史砌圖結集起來,讓原來支離破醉的砌圖畫的原形再次浮現出來,並變得更完整更立體?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公開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