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以小能見大──談上帝來到中國中被忽略的細節
文︰李慧君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上帝來到中國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進念•二十面體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31/10-2/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進念.二十面體」繼《萬曆十五年》後,再次推出「進念歷史劇場」《上帝來到中國》。在入場之前,大家已在推測,「進念」會否堅持近年來被狠批的「平鋪直敘」方式,把上帝在中國這段長達三百多年的歷史,單線灌輸給觀眾。果然,《上帝來到中國》以歷史教授講課帶起,再由不同年代的不同人物,娓娓不倦地道出傳教士在華的遭遇。

 

結果,有的觀眾半場已進入夢鄉,而坐在筆者前面的兩位中文老師,更在離場時破口大罵:「太過份了!這算甚麼戲劇?不過把歷史資料背誦出來,就算學生作文也不會這樣啊!」聽到這裏,我不禁在心底反問:「《上帝來到中國》真的只是歷史資料的鋪陳?編導在細節上的藝術處理,大家又看到了多少?」

 

譬如由始至終都放在舞台一角的「牛仔」(cow boy)玩偶,觀眾入場時已經看見它了,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它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原來,「牛仔」是最早到美國西部拓荒的西班牙人,他們長期忍受著孤獨,又要提防野獸和盜賊的襲擊,因此培養出勇敢和堅毅不屈的性格。可是隨著二十世紀鐵路和牧場的興起,「牛仔」便漸漸沒落消失。以上種種特質,不是和來華傳教士的命運如出一轍嗎?想不到,這個看似突兀的小小道具,在正式演戲前,已在默默地對我們說故事了。

 

另外,東西方的二元對立是《上帝來到中國》的其中一個重點。於是,編導在此劇的動畫中,既保留了中式的服裝、建築,同時又以西式卡通的手法處理,以影像的多元性,表現出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融。當然,要數把中西文化糅合得最出神入化的,還是首推「義和團」rap歌那場。當那位黑人打扮的演員在迷幻燈光中走到台前,口中唱出的,卻是一百年前義和團創作的「起義」口號時,東西方的文化藩籬立即被粉碎淨盡。這段中西合璧的精湛演繹,被安排來訴說義和團排斥洋人的歷史,似乎在有意無意間,嘲弄著那些愚忠於我國文化、故步自封的守舊份子。

 

至於最後一場逐步投映出的百元人民幣,以及〈東方紅〉和〈何日君再來〉這兩首配樂,更是把此劇的諷刺性和「以小見大」的特質推到極致。先說〈東方紅〉吧,這首歌頌毛澤東的作品,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盛極一時,展現出那個火紅的年代中,毛主席上帝般的地位。這時,大家也許會想:「啊,傳教士走了,中國卻來了另一個『上帝』。」然而,配樂及時一轉,變成鄧麗君的名曲〈何日君再來〉。這首柔情萬種的歌曲,在三、四十年代流傳極廣,後來卻因為種種政治理由,被官方禁了又禁,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鄧麗君再次翻唱,並於中華地區掀起熱潮,受歡迎程度較之當年的〈東方紅〉,可說相去不遠。

 

由〈東方紅〉到〈何日君再來〉,簡直是把中國由封閉鎖國到積極發展經濟的政治取向,作了個鮮明簡單的總結。再看投映出來的畫面:最初觀眾看到的,只是一隻紅色的眼睛,待畫面拉後,大家才恍然大悟:「哦,這是紅色的毛澤東像。」然而當畫面再向後拉時,大家才看清,這紅色的毛澤東像,是印在彩色的百元人民幣之上。於是,我們想到了丁韙良對恭親王說的那句「只要薪金高點,上帝會高興的。」又想到他說,中國人向來恥於說錢,所以「俸祿」一詞要用「炭敬」代替。原來,恥於說錢的中國人、曾經力拒資本主義的共產黨,到了最後,還是會把「最高領導人」印在「最高面額鈔票」上,還是願意接受資本主義式消費,以及「政治不正確」的「靡靡之音」。那麼,曾被無情地拒之門外的上帝,是否能夠仗著經濟發展的勢頭,再次回到中國呢?

 

其實,《上帝來到中國》中細節的精心安排,遠不止以上所述,但篇幅有限,只能按下不表。在此,筆者只想補充一點:「甚麼是戲劇?戲劇就是文本以外,還有燈光、影像、配樂等更多元素的藝術。只有不執著於對文字的盲目崇拜、不對另類舞台創作形式存有偏見,大家才能看到更多。」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除了藝評,也寫旅遊、德國文化和性別議題。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ernweh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