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這樣的──談鯨魚背上的欲望
文︰梁家雄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戲院
日期︰7-9/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原來是這樣的。這是當我聽了導演陳炳釗在《鯨魚背上的欲望》首演後的分享會,說了一句說話,然後我再歸結自己剛剛的觀劇經驗後,而令到我對這劇有著很不同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在經過幾天後的現在,更是深刻而又有趣。

 

導演說的一句說話是,他希望將這劇「拉回到地面上」。「拉回到地面上」,我相信導演就是憑著這一個信念,而創作這劇。我在聽到這一句說話的時候,立即緊緊地記著這一句說話,然後細心去聽導演的話,再在自己記憶裏回溯整個演出。我覺得一切也不一樣。

 

這次的觀劇經驗,最特別的是,在看完整套劇後,我經過自己的一種重整,以及其原著的版本是怎樣,而改篇之後是怎樣,我可以得出一個不同的觀劇經驗。這個觀劇經驗,是需要對原著有一點的理解,然後明白新的版本如何形成,於是我能夠得到一個新的、豐富的觀劇經驗。

而我這個觀劇經驗的不足是,我沒有看過原著,我只是憑著導演的話,再加上我的推測和想像,所以才會構成我這個新的觀劇經驗;所以可能我因為資料的不足,因而使我的推測,和我整理自己的觀劇經驗,與創作人的想法有所出入。但如果我的想法沒有錯,我相信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改篇,而只要你對這個劇的改篇歷程,有著多些的思考與想像,你可以得到更多。即使我的想法是錯的,和創作者的想法有很大的偏差,我也希望自己以下的想法,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也希望自己這一種想法,並沒有破壞這套劇,反而是豐富了這套作品。我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在重整這一套劇的觀影經驗時,我得到很多,而且我得到的,是一種很有獨特,而又很深刻的感受。

 

在我重整故事的時候,我回想我看到的故事,是由六個角色的獨白開始。角色可以分成二組,由三個人一組,一組是商人,是賣方;另一組是買方。他們首先各自唸獨白,我以為是用以來介紹角色;但是後來發現,角色各自用自己的一段獨白,去回應上段獨白,這我才知道,全劇的角色都是以獨白來表現故事,而且用獨白來互相交談對峙。

 

這我們可以知道,角色的本身對於自己情感的抒發,有一種迫切性,他們都是想去抒發自己的角色。賣家因為要令對方進行買賣,於是對買方進行不斷的利誘和遊說;而買方則是對賣方充滿質疑,於是對賣方處處進行防衛和質問。這個版本,賣方和買方是三個人,在原著,賣方和買方只是一人,即是只是合共二人。我從現在改篇的版本,可以想像原著是有著很多兩人的對峙,關乎兩人地位;誰處於上風、誰處於下風,不斷有著交換。而劇中的詩意化的台詞,有著一種激起別人想像的意向,希望觀眾能夠在腦裏自行進行創作,而能夠在腦裏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鯨魚背上的欲望」。而我相信,就是因為這套劇的原本版本是這樣,導演經過自己對劇的理解和感動,然後有著一種和現實社會的連結,才會有現在新版本的出現。

 

《鯨魚背上的欲望》所呈現的,全是一些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體驗到,但是不會宣之於口的感受。不會宣之於口,是因為這是一些在我們思想上會經歷到的;我們因為生存於一個商業社會,一切也以利益為依歸,為了生存,所以選擇了互相去攻擊,但又怕被人知道自己所做的惡事,所以用語言去包裝自己內心的苦毒,因而使人和人之間的精神壓迫越來越強烈,而且日益嚴重。苦毒的話語的確是最令人難受的,比起刀劍更厲害,而最殘忍的是,面對著這種情況,我們只可以忍受,但心裏只會因為不斷的壓抑,痛苦不能宣洩,令到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苦。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能腦裏會出現的,就是像劇中的獨白一樣,有一種想去表達、抒發的衝動,一種想去消解這種壓迫所帶來的痛苦的希望。或者甚至可能我們為了令到自己比較舒服,會遺忘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選擇自己騙自己,令自己的痛苦減少,但真實的自己到底在那裏,可能已經因為忍受痛苦,到了感覺退化的程度,使我們已經忘記了真正的自己在那裏。

而我相信,原著就是為這種情況去書寫。作者希望透過詩意化的詞語,再加上哲學性的思辨與質問,去將一些生活裏思想上的壓迫展現出來,然後激發起觀眾去思考,從而可以去刺激他們以不同的角度,去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況。所以在原著裏,角色沒有設定為甚麼的身份,可以使觀眾有著更多的想像的空間。我們從原著的這些設定,我們可以知道,原著作者希望透過這些手法去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而這些抽象的概念,是我們生活裏會接觸到而自己難以去具像化的,所以是有必要去展現出來,讓我們能夠更暸解自己。

 

但是,在原著的這些設定,我們可以知道,原著作者希望激發觀眾的想像,其實也代表原著作者希望觀眾能夠在觀賞的同時,在腦裏進行創作和想像。他要求觀眾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養,對題目有著很深刻的體驗,那麼他在觀賞的時候,便能夠有著很深刻的體會。而我相信,就是因為這樣,導演才希望將這劇拉回到地面上。除了因為香港人對於舞台劇的認識和理解,沒有法國觀眾那麼深刻以外,還有是因為,如果我們去面對這個劇的原著,立即進行一種深思,我們可能會因為苦於在觀劇時進行思考,而欠缺了時間去投入到劇目裏,去感受劇中角色的感受的。而且我們在香港生活很繁忙,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到底是怎樣去思考,又或者,可能如果太過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那麼便會被人說是不太合群。所以我們都普遍不去思考。也就是因為我們多會選擇不去思考自己,所以我們可能不會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因而不能在原著裏的思辨與詩意化的描寫中,和自己的生活有所連結。

 

而新版本的《鯨魚背上的欲望》,選擇將角色分成六個,而且給予角色商人和買家的身份,就是為了能夠將這些豐富的、能夠激發想像的思辨,和現實生活有一種連結,那麼觀眾在觀看劇目的時候,便能夠更清楚自己和劇本之間的關係;那麼觀眾便能夠在觀劇的時候,有著更多劇本和自己生活的連結。當我理解到這種想法之後,我立即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就在我在重整我對《鯨魚背上的欲望》的觀劇感受完成的那一刻,同時產生的;而當我有這種感覺產生的時候,我覺得,在社會上,一些人會選擇去躲避的情景,終於有人去展現出來,而展現出來以後,受到這些情景所影響的人,會因為自己的情況被暸解,或者,可以變得更堅強呢。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進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