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最近重新演繹了《德齡與慈禧》,由兩組演員分別演出粵語及國語兩個版本。筆者欣賞了2006年11月29日的粵語演出及2006年12月1日的國語演出。《德》劇是由編劇何冀平根據歷史、野史及德齡郡主所寫的著作編寫而成,帶給觀眾一個嶄新的視野。劇本整體上很出色,每個分場都能突出人物性格、關係與衝突,而且劇情發展流暢,節奏明快爽朗。例如其中一場講述慈禧初見德齡,便快速決定由德齡替她應付俄國大使夫人,顯出慈禧相人之能力、用人之膽色與政治智慧;德齡與俄國大使夫人的應對及在眾朝臣面前向慈禧作出的選擇性翻譯,突顯出德齡的膽色與聰明才智;當然,這一場戲也含蓄地交待出兩位女性的性格相似之處,道出兩人投緣的契機。此外,何冀平筆下的對白也很精鍊,多處也見幽默,可謂妙筆生花。全劇中,唯一處教筆者不明白的,就是為何慈禧那麼喜歡德齡,而慈禧本人又是那麼聰明,竟然明知福祥是個用錢買司鐵路官銜而全無才華的狗奴才,仍然聽信人言硬把德齡許配給福祥。
《德》劇的佈景設計為何應豐,他設計的佈景,主要是一幅清宮鳥瞰圖,象徵著以一個非一般的獨特角度看清宮的故事,與何冀平編劇的出發點非常配合。另外,舞台上高掛的燈籠,簡單地作出位置上的調動便能營造出不同場景,兼具有皇室氣派。最後一場講述慈禧病危的一幕,就在舞台兩邊掛上一對大型掛幕,一方面營造出寢室的場景,另一面,掛幕隨風微微吹動時,滲透出淒涼感覺,襯托出慈禧病危並快要與德齡永別的悲痛。何應豐的佈景設計,可算十分成功。
現就粵語及國語兩個版本的演出對比一下。
黃慧慈與焦媛分別飾演粵語及國語版的德齡,她們均有在劇中獻唱歌劇的歌曲,兩人歌喉同樣出色。在整體演出方面,尤以黃慧慈能演繹出一股年青人的自信與朝氣,一洗她經常在香港話劇團演繹反叛少女的形像,看來她真是一個可塑性及潛質甚高的女演員。黃慧慈的知名度雖然不及焦媛,但其演技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可凡與盧燕分別飾演粵語及國語版的慈禧,這兩位資深演員的演技收放自如,實在不相伯仲。而在國語版的其中一幕,筆者發現盧燕所穿的紫色戲服背後有一條頗明顯的凸紋,甚為礙眼,看來服裝部的人員下次要加以留意。
曾江飾演粵語及國語版的榮祿,其演出最令人難忘的,就是他講臨終遺言的一幕,他把忠臣被外國勢力羞辱的憤慨和悲痛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深深感動。
高翰文與孫力民分別飾演粵語及國語版的太監李蓮英,高氏的演繹是帶娘腔腔的,孫氏的演繹則不是。但太監一向予人的典型是娘腔腔的,所以相對來說,高氏的演繹是予筆者比較深刻的印象;這亦令筆者想不到,為何二人的演繹會有這麼明顯的差異。
林娜飾演粵語及國語版的容齡,兩個演出均保持同樣的高水準,表現突出。
總的來說,無論是粵語及國語版的 《德》劇,兩組演員的演出都是值得欣賞的。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