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明谷夢想大盜的優點與缺點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05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春天多媒體創作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4 - 7/8/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姆明谷》( 春天多媒體創作製作 ) 的編劇是李敏,她以前所寫的電影劇本,都喜歡圍繞「夢想」這命題來借題發揮 ,例子包括《喜劇之王》和《嫁個有錢人》。《姆》這兒童劇就更進一步 ,直接描述姆明谷內多個卡通角色如何被一對「夢想大盜」兄妹偷夢,而主角姆明偏偏是個沒夢想被人偷的角色,甚至被其他角色誤會他是「夢想大盜」。整齣戲雖布滿大量好笑的笑位,現場氣氛熱鬧、輕鬆,但姆明的親朋不斷道出夢想的重要,就令觀眾多少感受到無夢的悲哀,大抵因生活奔波勞碌而拋/忘掉夢想的家長、成年觀眾 ,該會比小朋友觀眾有強烈得多的感受。為了測試一下觀眾是否有夢想,台上角色便跟台下觀眾玩了一個遊戲:要他們在「夢想訂單紙」寫下自己的夢想,經中場休息收集後,便於戲的尾聲時以「抽獎」的形式宣讀部分觀眾的夢想,讓其他觀眾也可分享到夢想擁有者的喜悅,藉以鼓勵更多人擁有自己的夢想。這個互動遊戲是相當難得,因為看戲的過程已不衹是從角色身上得到一點點人生啟發那麼單向,而是多了一個實際途徑,「我手寫我心」的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了解自己。


為了配合「夢想」這主題,在導演王敏豪及各設計師的精心安排下,舞台上的布景、幻燈、服裝、道具都用上充滿夢幻色彩的粉色系列,將原本侷促的舞台空間打破,令人一看便尤如置身在卡通世界般開懷舒暢,筆者尤其喜愛那間大屋布景和那些繪上卡通角色、風景的幻燈片;然而,當多個卡通角色發覺自己的夢被偷時,他們竟用上黑色的紙巾來抹眼淚,驟然跟由「粉彩(動)畫」構成的烏托邦形成一個具體而強烈的視覺對比。此外,一架助人、鼓勵人實現夢想的機器(難得的是,機器本身沒有令人不勞而獲)與一架把夢想變走的機器,皆以魔術把一些實物變來變去,大大增強小朋友觀眾的看戲投入感,使他們的情緒也像劇中的顏色般有所變化,一時感驚喜、一時感失望。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認為卡通世界不等於是一個完全不講邏輯的世界,舉個例子:被「夢想大盜」鎖在監牢的姆明,竟在沒有徹底黑燈的轉場期間,自行從後台步進(由上空吊下來的)監牢布景板,便不合邏輯得令筆者身旁的觀眾大呼:「怎會這樣!?」,皆因姆明一直討厭當囚犯 。若果導演或執行舞台監督能多留意這段戲的細節,就不會把早已建立在觀眾心中的看戲投入感打斷。


歌妮、姆明及其父母這四個角色,都像在迪士尼飾演米奇老鼠的神秘人般,穿上一套由頭包到腳、沉重的卡通戲服,不會讓人看到他們的樣貌,而其他角色則穿著得較輕便,能讓人看到他們的樣貌。基於「幪面卡通角色」無法令台下觀眾聽到他們講台詞,便須利用配音來解決這問題;可是《姆》劇其他角色因現場講台詞的關係,會跟預早錄好的配音產生格格不入的效果(全由「幪面卡通角色」演出的兒童劇,不會有這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導演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折衷方法,就是選了六位打扮得怪異的「幪面人」來替「幪面卡通角色」作現場配音,配音的效果確實能活靈活現地道出卡通角色的心聲,而且他們不獨是配音員,皆因他們還適切地利用形體來把角色的所思所感展現出來。


有趣的是,筆者於觀劇之初是沒有留意到「幪面人」在配音,理由是「幪面卡通角色」雖說不了話,但仍能以生動自然、流露著真情實感的身體語言來吸引觀眾的注視;可惜的是,「幪面人」的服裝真的怪異得不知似甚麼,場刊說他們是村民,而執行監製林愛心則於謝幕時說他們是樹精,筆者卻認為兩者皆不似。

「夢想大盜」兄妹分別由谷德昭和演藝學院畢業生朱仲暐飾演,谷德昭似乎挺喜歡將李敏所寫的某些台詞 ,改成能讓他盡倩搞笑的「谷式台詞」 ( 谷德昭是編劇出身,該有強烈的改寫慾吧?) ,例如要妹妹遞左手 、看字典等本應沒啥特別的情節,也被他添上不少充滿混亂感的搞笑台詞 ;而朱仲暐則須從谷德昭的笑話中「接招」,「接招」的效果是相當有默契,可見二人在排戲時是下了很多工夫。飾演阿美的林玉盈,在聲線、語氣和演戲的神韻上,竟有點像著名舞台劇演員伍潔茵,兩者同樣予人粗豪中見溫婉之感。


《姆》劇的多位主角不時向觀眾發問或尋求觀眾支持,而台下的小朋友也有熱烈的回應,他們總支持正派的角色而討厭、不幫助反派的角色,看來現今的小朋友仍很純真。劇末,台下大多數小朋友都認同惡有惡報,望把奸的「夢想大盜」兄妹重新困在「魔法書」裡;可是由楊天經飾演的史力奇沒有理會小朋友的大聲疾呼,他透過麥克風迫他們接受 「放過「夢想大盜」兄妹,讓他們改過」的想法。筆者覺得《姆》劇的結局其實有點像當年《無人地帶》( 鄧樹榮、詹瑞文主演 ) 的結局,到底劇中犯了罪/錯的角色有何下場?兩劇的導演不約而同地交由觀眾作決定,只不過《無》劇的結局重視觀眾投票,予人真民主的感覺,而《姆》劇則為了堅守創作人的某些看法而顯得假/ 不民主。


原來兒童劇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能體現政冶、權力操控的陰暗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