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appella Rocks!
A cappella是意大利文,意思是「教堂的風格」,指的是從前在教堂中不使用任何樂器的歌唱形式,也就是無伴奏音樂。時至今日,無伴奏音樂已發展出多種類型,如Barbershop、Doo-Wop等,並加入流行音樂、爵士、R&B等現代元素,成為與教堂清唱音樂截然不同的音樂形式。因此,現今會用Contemporary A Cappella來區分兩者。
近年,A cappella逐漸在香港流行起來,愈來愈多人組隊來表演,亦開始有流行歌手與無伴奏音樂組合合作演出,不少機構也會在活動中安排無伴奏音樂表演。其中「香港青年協會」在推廣無伴奏音樂上可謂不遺餘力,除了組織「香港旋律」(Hong Kong Melody Makers),它每年舉辦的「國際無伴奏合唱節」,除了給本地組合提供表演交流的機會外,邀請來港的外隊的水準十分高,絕對是本地無伴奏音樂界的重要節目。
國際無伴奏合唱節的「大師系列」是其重頭戲,每年均會邀請當今極具分量的組合來港獻藝。繼瑞典的The Real Group、英國的The Swingle Singers後,今年的大師是美國的Rockapella。Rockapella成立於1986年,初時只有四人在紐約街頭演唱Barbershop及Doo-Wop風格的歌,然後受人賞識,被邀請往不同的私人派對和會所表演。及後他們逐漸轉唱搖滾流行音樂,並加入第五名成員,成為現今為人所熟悉的Rockapella。
把觀眾玩弄得不知所措
Rockapella的創隊成員已經相繼離隊,現時的成員分別是高男高音Scott Leonard、男高音Steven Dorian、男高音John Brown、男低音George Baldi和人聲敲擊Jeff Thacher。他們的表演風格與歐洲大師級組合的風格大相逕庭,除了加入舞蹈外,亦利用影像和燈光效果來豐富演出。他們亦很注重與觀眾的互動,除了教觀眾揮手、合唱、打拍子、到台下與他們握手外,還邀請一名女觀眾上台,然後近距離圍著她唱歌,時而邀請她一起唱歌,時而把她拉到台的兩旁跳舞。該名觀眾被他們玩弄到不知所措,而觀眾則看得相當興奮,這幕是整場音樂會的高潮之一。此外,Rockapella明顯希望避免過場時的dead-air,盡量以說話保持氣氛,只會偷偷地用pitch-pipe確定下一首歌的key,連喝水也只能匆忙地喝。
Rockapella在上下半場各唱了十多首歌,主要都是來自他們在2010年推出的Bang專輯,包括California Sad-Eyed Girl、Tell Me What You Want、A-Punk和Babygirl等。他們的表演充滿活力,極具娛樂性,絕對可以用「無懈可擊、精采絕倫」來形容,若非偶一而之的音準問題和入位不齊,他們的現場表演幾可媲美唱片錄音。Rockapella更曾不用咪高峰歌唱,讓觀眾欣賞各成員天然、溫柔甜美的聲線和絕佳的聲音混和。他們的天籟歌聲令筆者附近的女觀眾忍不住大讚「So sweet」,甚至感動落淚。
神奇的「拉咪」技巧
Rockapella的表演盡顯各成員高超的技巧,像人聲敲擊的Jeff,就算連續表演了多首歌,他仍能面不改容,毫無喘氣的跡象,持久力驚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模仿爵士鼓的brushing技巧,當中的「沙沙聲」不但唯妙唯肖,而且同時製造的敲擊聲亦清晰非常,技巧之高令人五體投地。
男低音George是Rockapella五子中最多才多藝的一位,相信亦是令女觀眾最難忘的一位。身材高大的George在加入Rockapella前在東京的Universal的錄音室工作了十年,除了擁有很渾厚且性感的低音外,他甚至大賣自己的高音,用假音演唱已故天后Whitney Houston的經典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chorus部分。又在安歌部分表演了一段精采的beatbox,更在音樂會中表演Michael Jackson的月球漫步,絕對是歌精舞勁。
不得不提Rockapella的靈魂人物Scott,他在1991年加入Rockapella,除了演唱外,還負責Rockapella大部分曲目的編曲。而他的「拉咪」技巧可謂別樹一格。「拉咪」就是唱高音時,把咪高峰拉離口部,此舉是要避免唱高音時會太大聲。筆者早在youtube上看過Scott唱歌時把咪高峰幾乎拉至肚上,今趟則在現場看他如何把咪高峰像調酒般左搖右擺,甚至把它拉到面側──幾乎將咪高峰放在腦後,真是大開眼界。不過,平心而論,有時他的確是拉得太遠,令咪高峰不太收到他的聲音。
Rockapella無愧為大師級,能邀請他們來港獻技,給香港的觀眾表演最高水準的無伴奏音樂,對推廣a cappella和吸引更多聽眾有莫大的作用,亦不禁使人對下年的「國際無伴奏合唱節」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