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缺乏女首席舞蹈員、群舞員水準參差,仿佛已成了「香港芭蕾舞團」(下簡稱港芭)近年遭批評的常見問題。在五月尾港芭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了浪漫時期芭蕾的代表作《吉賽爾》(Giselle)。這次演出的舞蹈員陣容,終於不止金瑶一位女首席,客席首席女舞蹈員譚元元也在其中。可惜在一連三天共五場的演出,譚元元只在其中一夜(5月25日)演出。由於美國「三藩市芭蕾舞團」舞星,每年只有5月會來港為港芭演出,所以令當夜場次的門票很快便售罄。
掛上鉛球的幽靈
提起《吉賽爾》,眾人大多想起那穿了白色長紗裙的女舞者。這是第二幕一眾女舞者的舞衣。《吉賽爾》第二幕是講述一群愛跳舞但在婚禮前夕死去的少女幽靈,依著幽靈之后瑪華的號召,纏繞前來求恕的王子阿爾伯特。她們企圖迫他不停跳舞,直至筋疲力竭而死。縱使吉賽爾生前受阿爾伯特所騙,但死後仍是拼命保護他。
第二幕一眾幽靈,不時會以Arabesque penchée的單腳後跳,製造詭異的氣氛。既然是幽靈,便應予人輕巧、無重量的感覺。這組後跳動作的群舞要做到輕巧,便關乎落地時肌肉的控制。故勿論群舞員的腿是否高低一致,但每位群舞員在落地時,支撐的足尖硬著陸發出的「硌硌聲」合起來,便足以劃破第二幕的幽幻氣氛。儘管舞碼何其經典,但這些落地聲響的擾人程度,或可比擬成遭後排觀眾不斷踢椅,使筆者難以投入欣賞演出。
或許筆者未接受過芭蕾舞訓練,並沒有資格評論眾群員硌硌的落地聲。不過,譚元元獨舞也有相似的動作。比起群舞員,坐著樓座的筆者卻聽不到譚元元的落地聲。正因為這靜,大大增加了譚元元飾演的吉賽爾已化為幽靈的說服力。
鬆脫舞鞋的吉賽爾
當然譚元元所飾演吉賽爾的幽靈,不只是落地無聲。她與張堯合作的雙人舞,每一下跳躍、抬舉、落地的細膩,都充滿了飄浮的感覺。行雲流水般的動作,使劇院彌漫著第二幕應有的靈幻張力。張堯能在短時間排練內,與譚元元如此合拍,已經值的嘉許。不過,筆者更希望與譚元元伙拍的是她在三藩市芭蕾舞團的舞伴。當然在觀眾的角度,樂於看到舞台上星光熠熠;在舞劇本身由外藉舞者自然更易散發出王子的風範;在舞者角度而言,與合作較久的拍檔演出更能避免在抬舉時,因欠缺默契而受不必要的傷。至今筆者還回味著三年前,譚元元與達米安.史密斯(Damian Smith)在GALAXY的演出。
舞台上所發生的種種,固之然是虛假的。不過,通過舞者的表演能力說服觀眾,與及觀眾投入觀賞演出,使虛假的比真實更真實。肢體纖長的譚元元在第二幕的大部分時間,充分表現了吉賽爾的淒美。只可惜在演出尾段,譚元元獨舞鞭轉時,舞鞋鞋帶鬆脫。當譚元元停了下來繫鞋帶,擺脫重力的吉賽爾,變回了有重量的譚元元,觀眾亦抽離了投入的狀態。就這樣,之前在舞台上所凝聚的張力,便付諸流水。餘下的演出,不知是筆者未能重新投入,還是譚元元因失誤而緊張了,舞台上再入看不到虛浮的吉賽爾。也許正如故事發展到最後,「黎明到來,粉碎了幽靈的魔力,眾幽靈逐漸消失,吉賽爾也在晨光下幻滅」。
故事性高的浪漫芭蕾
浪漫時期的古典芭蕾故事性高,一方面要求舞者除了舞蹈,還需要演戲。譚元元除了舞功,她的演技亦相當有水準。從第一幕開始時跳脫的農家女,到得知心上人乃人家的未婚夫,在大受大擊後發狂的力量,舞台上的張力在中場休息之前便已震攝人心。
在故事性高的《吉賽爾》第一幕裡,舞者們通過有不少默劇動作(mime)說故事。古典藝術一般也要求觀賞者一些基本知識。若觀眾不懂這些動作代表甚麼意思,可能會在第一幕時看得一頭霧水。雖然港芭在演出前,也會在文化中心劇場舉行「優先睇」,通過表演選段並予以解說,令觀眾在正式演出時看得明白。這些「優先睇」在舞蹈教育與推廣上,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惜,港芭並沒有大力宣傳這些演前節目。筆者希望將來能在港芭的廣告燈箱中,也能獲知這方面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