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點只公主咁簡單的公主症候群
藝PO人︰舒志義  |  2012年11月21日

我是一個很out的劇場觀賞者/人,記得第一次看到《公主症候群》的宣傳單張,不知道朱鳳嫻這個人,只知道是不陌生的「好戲量」製作,加上公主症這個話題已聽得太多,看不了幾眼便把單張放下,無計,手上已積累了一疊單張,香港的劇場似乎真的蓬勃了!


後來在因緣際遇下進了劇場,看了這個相當有趣味的戲。劇情很簡單:一個專寫社會議題的小說作家John Chow,看不起低俗的人和事(包括公主症這類東西),後來因為女朋友阿雪說他曲高和寡,才勉強寫了一部講時下公主症的小說。小說裡小公主的男朋友們都是作家不同形態的性格特質,這些心魔和自己整個人被公主的刁蠻任性搞得一團糟,後來,作家與小公主發生口角,觀眾發現作家用的原來是自己和這個滿身公主氣的女朋友的故事,言談間不知不覺間道出了自己的王子病,最後,故事正要大團圓,公主忽然死去,大雪翻飛,王子作家浪漫地哀悼公主……


單看這個故事大綱,可能你會覺得有點乏味:無非又是藝術家對「時下」現象的呻吟嘲諷,並炒雜錦地用上《神探》、《六個尋找角色的劇作家》等橋段堆砌而成的另一個窩心/錐心喜劇?


我覺得《公主症候群》應得的評價要比上述陳腔濫調式的評價好得多。首先,單是看身兼編導演的朱鳳嫻由頭帶到尾的流暢演出已經值回票價,不用說,朱的外形、外部動作(特別是肢體語言)把這個俏麗可人、刁蠻辛辣的公主演得活靈活現;另一位身兼編導演、飾演作家的楊秉基也不俗,跟朱的互動也頗有能量(見下)。


有幾場令我印象深刻的戲都值得一提。作家走進筆下公主的世界,與她爭論為何要寫或不寫公主愛情故事,台前端左右兩邊的聚焦燈把作家和公主的影子投射在天幕,台面兩個角色的台位變換造成兩個影子大大小小的對比,彷彿反映二人的心理拉鋸,這種拉鋸也構成這對男女之間的痛苦爭戰。這兩盞燈在戲的餘下部分也似乎想透過突然變換色調而投影出作家的心路歷程,可惜給我的具體意義不很明顯,無法評論。


幾個作家的性格特質陸續登場。首先是「斯文靚仔」有文化的男朋友(馮世權飾),浪漫得要用「有口難言」的遊戲方式讓女朋友猜他準備跟她到哪裡吃飯。五個字猜來猜去猜不到(過程中必然笑料百出),男朋友開估:「回家煮飯食!」原來男朋友是個典型二人世界家庭樂主義者,女的煮飯男的洗碗。公主當然是不懂也不想煮飯的,結果居然是女方寧願去麥當勞吃也不願煮飯。


下一個登場的是記著要沉默是金的男朋友(陳子文飾演)。公主女友遲到三小時,男友不但沒有半點怨言,還不敢張聲。舞台表現手法是由公主一人氣也不回的質問男朋友,然後自己扮男聲代男朋友回答,男的只有做口形,和聽從女的指示,做單手掌上壓等動作,可謂百辭莫辯。朱鳳嫻的嫻熟技藝和高能量、快節奏除看得觀眾喘不過氣外,也形象化地帶出公主的女性霸權、「有佢講冇你講」甚至「put words into your mouth」(屈你、冤枉你說了一些你沒有說的話)。我覺得這個設計蠻有趣的,觀賞性也很高,不過,如果兩位編劇的意思真是後者(冤枉男人),那麼男朋友被冤枉時的口型應該完全不對公主的話才是,可能這是我的過度詮釋吧(但這重意義卻是重要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冤枉是人際關係破裂的必殺技)。


下一位登場的大塊頭男朋友(呂家奇飾演)由於缺乏正能量,公主遂跟他玩「唔不冇」──但凡他說話或回答問題時提及「唔、不、無」任何一個字,都會被公主掌摑!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關係(後來大塊頭好像把公主整個抬起,不知是否代表男方絕地反擊),是男人的又一次呼冤。


最後,作家自己登場,與公主對壘,爭爭吵吵,總是你說我不是、我說你不對;話題圍繞男的每日送女方喜歡的公仔,但女方覺得太多太悶、男的駕車跟蹤代表二人名字的「JS」車牌但女的覺得太驚險無安全感、男的指女方不應不聽意見去參加一個活動結果遭人非禮而女的卻指他只顧謾罵不關心自己等;總括來說,即女方太感性、埋怨男方永遠不知她心意,男方則太理性、埋怨女方的心意極難捉摸,可謂典型的男女大不同論調。朱、楊兩位演員之間的節奏掌握得頗為恰可,製造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衝突,也從反覆指責和辯護中營造了怎樣也無法溝通的勞累、無奈、可笑、荒謬。劇情一轉,男朋友承認自己也有王子病,於是把舞台一旁的白色絹布拉向台左,覆蓋整個舞台,不知是否導演的刻意安排,絹布被空氣乘托著久久未平伏,製造了非常浪漫的美景,布上的一對男女就像踩在浪花上一樣。正當作家問女朋友是否應像童話裡的王子公主般有情人終成眷屬之際,公主卻突然死去,作家跪在她屍體旁哭哭啼啼,居然還安排了漫天飄雪(公主的名字是阿雪),何其浪漫哀怨!透過這一場戲,編劇彷彿要指出,除了公主得了絕症之外,其實表面瀟灑的王子也患了重病,他扮浪漫純粹是大男人心態作祟,想女朋友身旁的人都羨慕她的幸福,等於讚自己是個百分百的好情人、好男人。這個角度頗為有趣,焦點從公主被縱容的事實,移至王子的反思和羅密歐般哀悼死去女友的荒誕。我認為,這個結果突破了同類故事寄喻男女大不同的陳腔濫調──其實,公主與王子的互相造就,如何導致可笑與可悲的男女關係?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和用得精彩,讓我多說一句那幾個作家身邊《神探》、《心戰》式的性格/態度特質角色。我認為如要用「這條橋」,就要盡用,例如,每一種特質可以再類型化一點,例如有文化男朋友可以貫徹始終地有性格有文化下去,而那個沉默是金的男朋友就去拿那些購物紙袋,諸如此類,每種導致溝通障礙的男性特質就可以更為突出,角色形象更深刻,訊息也更明顯。又例如,男人天性裡的女性特質應是有趣和重要的一環,為何不讓那個女兒身的男朋友(杜穎盈飾演)出場跟公主互動一番呢?現在那些遊戲和激辯情節雖然不乏娛樂性,其實也略嫌太長,省些時間加一場代表女性特質/態度的男朋友,似能更加可觀和完整?


綜觀而言,《公主症候群》是一次有趣味、有內容、有美感的呈現,實在是一個娛樂性豐富、水平不俗的演出,可以向觀眾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