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登(Jaap van Zweden)上任後,第三個節目主要是孟德爾遜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未見很大回響。第四個節目「梵志登與班娜德蒂」有華格納的《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和巴托(Bela Bartok)的樂隊協奏曲,就立時回到音樂總監就職音樂會的高水平,狀態一流,我更慶幸能置身第六行正中央,音色絕佳,令我念念不忘。
無錯,華格納的《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必然以音色取勝,開展聖杯騎士的浪漫傳說。樂曲一開始小提琴聲部分為四組,四把小提琴獨奏泛音,一個十分美麗而有點夢幻的A大調和弦,已將我們投入到音樂的旋渦之中,隨後木管紛至沓來,銅管和敲擊推展到前奏曲光輝的段落。梵志登的音色掌握恰到好處,音量剛好,讓細緻的音色延展氣氛,帶來華格納極致的浪漫主義情感。
其後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班娜德蒂(Nicola Benedetti)出場。
柴小的經典版本太多,確實不容易突圍而出,但也可以在巨人的身影下走出自己的路。梵志登與班娜德蒂之間甚有默契,樂團與獨奏者互相配合,而樂團的伴奏甚有份量,為演出注入動力,一開始就先聲奪人,班娜德蒂的獨奏也充滿情感,刻意加入fermata(延音)令演繹更有獨特性或歌唱性,換言之也應更為當代聽眾所喜愛。第一樂章到發展部,十分緊湊,可謂盡善盡美,可是一轉入小提琴的跳弓樂段,就出事了。琴弦斷了。港樂團長港樂團長尤瑟夫維奇立刻為班娜德蒂換線,之後倒帶回到發展部127小節再來過。
也許因為這個事故,班娜德蒂的演出就蒙上了一些陰影(在單獨演奏的華彩段最為明顯),演繹上也少不免打了折扣(心裡感嘆:聽八號那一場的聽眾有福了)。到第二行板樂章,驟眼所見班娜德蒂沒有con sordino(弱音器),感情表達到位,但有點平凡。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活力回歸,快速演繹,這位蘇格蘭小提琴手沒有教我們失望,把握住俄羅斯舞曲的神緒。
回想當晚,其實巴托的樂隊協奏曲更教我難忘,梵志登的演繹可謂直接有力,與不少有名的錄音版本不遑多讓。樂隊協奏曲是匈牙利作曲家巴托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寫於四十年代的美國時期,正好匈牙利指揮家的樂隊協奏曲演繹特別好,蘇堤(Georg Solti)和杜拉堤(Antal Doráti)的版本都是一流,幾年前有賈維(Paavo Jarvi)指揮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Telarc版,錄音雖然好,但欠缺靈活。
梵志登卻充滿活力,整個港樂的演出都甚有水準,第二樂章先後讓巴松管、雙簧管、單簧管、長笛、小號,成雙成對(pairwise)表演,都是上乘,中央的銅管三重奏也算不俗,五聲部吹響路德宗聖詩《來吧,異邦人的救主》(Now come, Saviour of the gentiles),回到木管,演出更佳。至於第三樂章,是樂隊協奏曲相對不起眼的一部份。
第四樂章比較短,但弦樂隊有十分優美的旋律(巴托取自兩次大戰之間很流行的一首歌曲:you are lovely, you are beautiful, Hungary),第一次由中提琴演奏,然後有木管和銅管突然加入一段,正是蘇聯作曲家蕭斯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的列寧格勒交響曲(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7 Leningrad)主題,相當幽默,諷刺了納粹德軍。第五樂章再一次聽到梵志登的動力化演繹,銅管的演出相當優異,帶起了整個民族風強烈的強勢樂章。
從樂隊協奏曲,不單聽到港樂個別樂手的水平,更讓我們知道梵志登的能力(其後的馬勒第一交響曲音樂會,更營造了相當輝煌的音色),期待梵志登在下一個樂季,給我們多一點演出,多一點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