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歌劇院與康文署主辦的《茶花女》 要算是近年最龐大的香港製作歌劇,無論布景、服裝、舞台及香港參予演員的數量不但是港式歌劇之冠,製作水準亦直達國際水平,與近年應香港藝術節來港演出的國際團體相比並不遜色(除本地演員水準較參差外),富麗堂煌的布景不只提升整體演出的視覺效果,更重要是能讓演員遊走於舞台每個空間,大大提高歌劇中的戲劇成份。今次香港歌劇院專誠由外國運來布景與服裝,可見其如何重視與康文署的合作。希望透過認真及豪華的製作打響名堂,為今後的發展開拓新的合作伙伴和帶來更多資源。
其實去年五月期間其上演的《森遜與黛麗拉》雖是音樂會版已見其勢,充滿誘惑的宣傳海報是成功的開始,而利用舞蹈激化劇情來提升音樂的美感也處理得很不錯。作為監製莫華倫很懂結合戲劇、舞蹈來烘托歌唱和音樂。回說在《茶花女》中莫氏在這幾方面無疑運用得更出色。不過如此龐大的布景、服裝 並非每齣演出也可負擔,且不同劇目需不同派場,一齣歌劇成功與否最終最重要仍落回演繹的歌唱家和樂團身上。
一月三日所見飾茶花女的伊泰莉.林莫斯 (Eteri Lamoris)由第一幕的花腔、詠嘆調到第三幕由喜轉悲的女高音都以不同技巧演繹出女主角不同的心境變化,嗓子優美,感情豐富,但其詠嘆調則比花腔演繹較出色。男高音尹新達.柯貝納(Vicente Ombuena)音域不錯,但與演父親的男中音托特.唐馬(Jodd Thomas)比托特的聲線雄厚渾圓,加上尹新達外型過於粗胖,反被托特搶去不少風頭,不過第二幕的父子唱段仍是全劇最動聽的部份,托特的(故鄉難忘)令人聽出耳油,而香港小交響樂團在祖瑟.雷辛約(Joseph Rescigno)領導下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