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製作的《拼搏英雄傳》,選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作演出 ,是因為該場地有更多、更靈活的演出空間 ,能為觀眾帶來一趟可跟隨角色走來走去( 等於穿越香港歷史、民生史) 的互動劇場體驗。
木屋區住宅、雜貨店、「押」店、公展會場地、涼茶店、中式酒樓…… 等場景,分布於展覽廳內各個角落 ,在幾乎每做完一場戲便換一個場景的情況下,觀眾必須隨時跟隨燈區轉變與演員位置轉變的指引,自行走到某個新場景前看戲。就筆者的觀察而言,觀眾是要適應《拼》劇設下來的「遊戲規則」── 從乖乖地坐在地上看第一場戲,到埋怨衹做了一小段戲便要站起來走位,再到逐漸習慣或享受為看戲而站著 、走位,是有一個過程,而這過程看來又跟劇中的石峽尾火災災民和大陸新移民須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形成一份「演出形式就是演出內容」的匹配感。當然,由場景、演員、觀眾共同構成的關係與場面,是既有出色又有尚待改善的地方,筆者認為尚待改善的地方計有 :( 一 ) 涉及「制水」的間場戲太短兼內容瑣碎,既對角色的人生沒有甚麼重要性,又使觀眾邊走位邊覺得編導硬加入一些民生史,打斷了演出的節奏。( 二 ) 公展會的一場戲,有太多觀眾於近距離圍觀眾角色光顧攤檔時所發生的事情 ,縱使予人很熱鬧的氣氛,然而卻使站得稍後的觀眾看不到演員的戲。( 三 ) 劇中的場景太簡陋,不像香港歷史博物館內的「香港故事」展覽般有較精細、真實的場景布置與道具設計,既可使演員演得更有生活感 ,又可使觀眾對場景中的舊物有更多認識或回憶;至於筆者認為出色的地方則有:( 一 ) 竹篙精( 杜雯惠飾 ) 跟其父大聲公 ( 丁家湘飾 ) 雖身處在兩個不同的地方,但導演冼振東設計了一個極佳的場面調度 ,讓這對父女似是遙望對方的各自表白自己或接收對方的感受,對於夾在父與女之間的觀眾來說 ,能一次從兩個角度體會到一段親情的熱暖,實在令人動容!( 二) 劇中有一場婚宴戲, 新郎、新娘與眾親友邊穿越觀眾站著的位置邊跟觀眾握手,令觀眾覺得自己像個身處在酒樓的賓客; 此外,劇中飾演「收數佬」的演員會即興嚇唬某位觀眾,而飾演「賣蔗小販」的演員則會即興向某位觀眾兜售。
筆者覺得「互動」對於《拼》劇的觀眾是挺重要的,原因在於《拼》劇的故事未夠吸引力 ──來自兩個家庭、青梅竹馬的男、女主角經歷了連串風波後,才得以成家立室。故事橋段相當例牌,而編劇亦未能夠以獨特的講故事方式,把例牌的橋段變得稍有新意。當然,編劇還透過兩個家庭的成員所經歷之奮鬥史,側寫香港歷史、民生史,對於不熟悉昔日香港面貌的觀眾來說,《拼》劇固然是一趟生動有趣的通識教育課;但對香港歷史 、民生史稍有認識的觀眾來說,劇中的情景卻曾在許多紀錄片、影視作品裡出現過,太「老生常談」了!若要觀眾像看傳統話劇般單方面接收舞台上的例牌、「老生常談」內容,的確會感沉悶;相反,「互動」的演出方式增添了看戲的趣味,使觀眾因能跟角色作「隔世溝通」或身處在角色身邊,而對角色的言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拼》劇以九七回歸前眾來自大陸的新移民角色終能歡天喜地暢飲作結,對於這個結局,筆者是有「未夠喉」之感,何以不把劇中的戲份延續到九七之後?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 ,以「新移民翻身」作結其實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原因在於編劇切實地替被不少港人歧視、輕視的新移民作出大平反── 劇中的新移民是充滿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絕不是懶惰或倚賴綜援的人。
《拼》劇的劇本還有一個優點 ,就是在陳鈞潤有份參與劇本創作的情況下 ( 廖裕修合編),可以看到劇中角色的生活用語、細節是有考據過的 ,而眾演員則能將該些用語、細節的特色模仿得很好。除了模仿編劇寫下來的東西外,也可以看到眾演員自行替自己的角色設計出一些能跟角色生活、心態吻合的細節或小動作 ── 由陳楚鍵飾演的石峽尾火災災民在排隊登記時 ,竟胡亂吐口水 ,可見當年的香港市民不像現今的香港人般較有公德心 ;而大聲公 ( 丁家湘飾 ) 初到美輪美奐的新居時,竟用扇子量度著牆壁面積,使人感受到過往住慣木屋、舊式公屋 的他 ,終可擺脫「鹹苦」,吐氣揚眉。
演員給予觀眾的香港集體回憶,見證了香港這個社會真的比從前進步了許多。身為港人,我們應該繼績力求進步!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