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於五月初呈獻了林懷民的《竹夢》。《竹夢》是林懷民二零零一年的作品,七十分鐘的竹夢分別呈現「晨霧」、「春風」、「夏喧」、「秋徑」、「雨霽」、「午夜」及「冬雪」七個章節,透過強烈的紅、白、黑三色服裝和燈光的變化製造出七個竹林面貌,加上由黃聖凱現場吹奏簫樂的配合,架構成七種唯美意境。
《竹夢》的變化比林懷民之前幾套作品多,節奏的起伏亦較大,結尾來一個露盡後台的把戲頗為有趣。訓練同時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和靜坐與拳術,雲門舞者的技藝無可置疑,倒是竹林的形態和設置過於統一和有規律影響了視覺佈局,幸得燈光補救加上舞蹈開始後觀眾的焦點在舞,其它變成次要。
大師級作品,由台灣本土到國外,由亞洲至國際早已備受注目,林懷民與雲門早已享譽國際舞壇和藝術界,各種的讚許已見於大大小小的報導,由藝術層面到美學、哲學、禪學、科學以至數學的角度去解構林懷民的作品也一應俱全,再評再論亦不離這些分析,本文只想指出其成功的因素除了超乎的舞意創作,更多是能巧妙地融會中、西文化的體(裁)和形(式)。為使讀者易於理解,這裏大膽地引用晚清康有為在「百日維新」中的精神要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比喻來解釋林懷民的作品特色。他以無窮無盡的中國文化中的素材作為創作內容,本質及出發點必源於這個方向,再引入西方的表現形式及劇場技巧來包裝他的作品,使之顯出強烈的中國文化之餘,同時發放新一代的西方表演手法。他的成功便在於他找到了這個方向和一直堅持這個信念。他的作品既能感動同胞們之餘同時也擦亮了國際舞壇同儕和藝評人的眼睛。雲門的《竹夢》貫徹了林懷民的作品特色。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