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最近主辨的《費城樂團音樂會》要算是本年度重點音樂節目之一,兩場音樂會分別為觀眾帶來不同節目。五月三十一日晚呈上德伏扎克的狂歡節序曲,巴托的樂團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二十三)並由國際知名華裔年青鋼琴家郎朗演出,而六月一日則獻上莫扎特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三一四)及馬勒的D大調第一交響曲「巨人」,而獨奏部份則由費城樂團的雙簧管首席李察.沃登姆斯負責演出。從票房銷售成績看,郎朗演出的一場較早爆滿,這也是預期的事。一者郎朗較為港人熟識、且鋼協的愛好者一向遠比雙簧管協奏曲為多,加上香港始終是華人地方,首場捧場者眾乃預料之事。不過費城樂團的魅力當不止吸引單單一場觀眾,加上第二場選奏馬勒的曠世巨著「巨人」,而雙簧管協奏曲也是難得一聞的節目,資深的音樂人及樂迷自然不會錯過,最終座無虛設亦是理所當然。筆者看了六月一日的演出。
上半場演奏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三一四)是莫扎持少數的雙簧管協奏曲,這個作品分別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是開朗的快板,第二章是不太慢的慢板,第三章則是迴旋曲,屬小快板。沃登姆斯技巧純熟,奏出雙簧管清脆音階的特色,全曲悠揚悅耳,但對比可更為豐滿,而章節之間的停頓時間亦略長。
馬勒之「巨人」完成於一八八八年並於翌年在布達佩斯首演,全首分為兩個部份四個樂章。長約一小時的「巨人」包含了交響樂中多種技巧和特色,充份發揮起乘轉合的編曲技巧和體現各種對比手法的成熟效果如:強弱輕重的對比、快慢緩急的相應、柔和硬朗的配搭以至動與靜、厚和薄與虛和實的分配;整首樂曲除了在節奏、音階的變化外,在意像上亦能帶出激昂與沈思、理性與感性的分野。「巨人」讓觀眾隨着樂章的推展而產生不同想像,而這種發自心中的畫面是否便是作者原先構思的內容已不再重要。
是次音樂會中費城樂團演出了樂曲的層次感,當中的各種對比尤為演繹出色,每個折與部之間的分野十分清晰,全曲佈滿有秩序而不覺重覆的迭變。指揮艾遜巴赫控制各段樂章的變化顯出敏銳的觸覺。
「巨人」堪稱奇麗巧偉,帶動觀眾進入不同的世界國度,引發聽眾各式思潮、思緒起伏尤如與樂曲同步而行,指其為涵蓋了世界的音樂也不無道理。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