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近期佳品源源不絕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5年7月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看了港樂近期的幾個音樂會,包括在六月初剛剛上演的史提芬.侯夫及張永宙的音樂會與及稍前的依美津.菊柏和慧雲.哈娜與港樂的音樂會。這幾個音樂會最大的特色是全由客席嘉賓坐陣。

 

侯夫與菊柏的音樂會各演奏了兩首鋼琴協奏曲而張永宙與哈娜的音樂會則各演了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反映了一般鋼協演奏時間較短,如時間許可主辦單位通常會安排兩個演奏項目以饗樂迷。

 

侯夫所奏的兩首鋼協分別是莫札特的第21鋼琴協奏曲(K.467)及亨密爾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雖然從今天看亨密爾只屬二、三流的作曲家,但在他的年代卻被樂界推崇,甚至讚其作品尤勝貝多芬。莫札特與亨密爾約相差一代,亨密爾則與貝多芬同期。雖然只隔短短一代,但對鋼琴的編曲要求已很不同,莫札特時期的鋼協或鋼琴獨奏稍為簡單,比較著重旋律之美,到了貝多芬時期,曲品在技巧和結構上已發展得頗為複雜,今次侯夫選奏兩個不同年代的作品,正好讓觀眾認識其中差別。

 

因筆者六月四日晚要趕場,只能欣賞下半部節目。當晚所見侯夫一身中國式裝束看來十分溫文爾雅,演奏前略帶拘謹,但一經按鍵則有如駿馬奔馳,其指法彈張有力,速度與能量驚人,行板章法精確細膩,對比有致,全曲散發高超技巧。

 

張永宙乃港人熟識的演奏家,兩場音樂會成績理想。蕭斯達高維契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屬艱深之作,觀眾可從樂章的結構編排與演奏者之身體語言窺其一二。張永宙當晚(五月廿七日)奏出水準,加上個人風格強烈,觀眾很快便投入樂曲中。長達四十五分鐘的樂曲共分四個樂章。觀眾若理解此曲的背境,不難從中領會到變更時刻、革命之聲 、歡呼勝利和共和時代幾種情緒。

 

依美津.菊柏演奏的兩首樂章分別是莫札特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K.449)和海頓的D大調鋼琴協奏曲。與侯夫同為英國的鋼琴演奏家,依美津.菊柏是演繹古典樂章的老手,兩首樂曲奏來宛如行雲流水,從容巧緻,聽者就算不解樂曲的內容,亦可從其樂韻中感受到表演者悠然自得的心境,不知不覺被帶進樂曲之閑逸雅詠中。

 

哈娜的演奏技巧雖嫩,但不減孟德爾遜E小調鋼琴協奏曲的動人魅力。不少聽眾甫聽第一次便愛上此曲,筆者也是其一。孟德爾遜這首E小調鋼琴協奏曲醞釀了六年才完成,其魅力與剛剛在費城樂團中所奏馬勒之《巨人》一樣有驚人的吸引力。對筆者而言兩者都是極品,前者仿如小情人,後者則是終身伴侶。

 

四個音樂會中,撇開嘉賓的風釆和水準,侯夫的音樂會是觀賞技巧變化的好機會,張永宙的音樂會則是追尋曲中意境和隱喻的好選擇,菊柏的音樂會則要留心其演出時的悠然心境而哈娜的音樂會則可細意欣賞樂曲之美。

 

觀港樂幾場音樂會的嘉賓的名氣、技巧、水準雖異,仍然值得捧場,蓋因每場音樂會皆有其特色,另外觀眾更可在連串音樂會中領略到不同演奏家的風格。若想加深瞭解這類音樂的觀眾,不妨嘗試連續觀看幾個節目,從中發掘每場音樂會的優點,肯定獲益不少。港樂不妨考慮多給這類套票額外優惠!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