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固有想像:談流浪在彩色街頭
文︰陳國慧 | 上載日期︰2005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劇場工作室 »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29/4 - 2/5/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劇場工作者對音樂劇這種表演模式一直趨之若鶩,同時香港觀眾也似乎對之相當受落。可是不少本地音樂劇的嘗試仍然是對話太多而歌舞部份有限,而且內容大都和浪漫、勵志等元素有關;有待開拓的空間依然很多。近來「劇場工作室」的原創音樂劇《流浪在彩色街頭》就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嘗試。

 

《流》劇的故事一點也不浪漫:一個瀕臨崩潰的殺人狂Camel在失控下殺了自己最愛的家人因而內心受到折磨,妓女Mio告訴他可到獄中找另一個和他相同處境的Amanda。兩人相遇在Mio的幫助下途獄,然後在彩色街道等待一架可以載他們回家,但不知道何時會來的巴士。Camel和Amanda其實是鏡像,他們的痛只有對方能夠明白;在夢中常被對方(自己)所折磨,兜轉下原來驚見自己。這概念同時亦有情節上的貫徹性,劇中的街道兩極分別是監獄和平靜寧和的世界,這亦是一種相對性的處理。編劇不諱言劇中的佛教色彩,而劇中把主角作一體兩面的處理`,也和台灣導演賴聲川的八小時生命史詩式作品《如夢之夢》中對人物的呈現有契合之處:後者的人物是對自己是作檢視和觀照;但《流》劇的兩人則展現具體的掙扎和抗衡。而Camel是男Amanda是女的安排,是相當可堪玩味的處理;Camel的感性和Amanda的豪邁令兩個人物呈現出一種中性的型態,打破了固有對男/女性的想像框架。

 

事實上此劇亦脫離了一般觀眾對音樂劇的想像,雖是歌舞連場然都不是令人感到歡愉的場面,反之卻瀰漫著重重的陰霾。如首幕講述Camel被警察追捕,它所營造的劇場氛圍,其實是為整個作品奠定了基調;雖然演員數量非常有限,但在導演的調度和演員的能量發揮下,加上佈景設計所延伸的空間,令其呈現出相當豐富的層次。這場的氣氛是緊湊中見無助徬徨;可是這種基調卻沉暗得難以轉化,甚至和部份情節的發展未能完全協調,特別是彩色街頭,和後來佛家境界處理,在氛圍的轉接上都未臻流暢。雖然《流》劇最後「一念而生、一念而滅」的意念有超脫的味道,而下半場安排僧人的隨處而在亦見編劇的想法;然而受整體氛圍的影響,這種概念還是有被縛束之感。

 

此外不少本地創作的音樂劇,在歌詞處理上會有很大限制;往往是因歌詞中表達不足而又再附以對白說明,整體就變得相當累贅。然而,《流》劇在歌詞處理和情節安排上是相當理想的,一方面配合著劇情的進展,同時詞中不單具傳達劇情的功能,卻在呈現主角的心理狀態方面做了更深化的處理。對於這個以人的思想掙扎,和挖掘人心潛藏罪業的作品來說,對歌詞的要求無疑比其他音樂劇更高;目前可說是做到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