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發展的百年老樹@灣仔電車路
文︰陳國慧 | 上載日期︰2005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7A班戲劇組
演出單位︰7A班戲劇組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日期︰23 - 28/4/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當跌落在都市化的漩流裡,新的總比舊的好;被趕入回憶和歷史的彷彿不見得光,非要通透明麗才顯得太平盛世。「7A班戲劇組」在其「灣仔百年社區劇場計劃」的第一階段製作了《百年老樹@灣仔電車路》,藉一棵在修頓球場旁的電車路上突然崛地而起的老樹,追尋與樹和根糾纏的人情和回憶,探索經濟發展和保留歷史文化之間的矛盾。

 

演出從一個地產商員工W發表計劃報告開始,他的任務是要截斷老樹盤纏在人身上的根,才可以將它拔起;而在這過程中,他見證了人的歷史其實並不憑空崛地而來,而是一代承傳一代的回憶和文化組成看不見的大樹。百年老樹和連密的根是典型不過的象徵,從這個框架下發展出來的小片段都似曾相識:最後一個在利東街守著老房子的老人家,死抱著奶粉罐不放訴說著窗外灣仔的變遷; 太原街的玩具店老闆要結業女兒卻想辭工賣玩具。對一個地方的感情和流露應該可以容納更多綿密的層次;目前所展現的情感未免浮薄而手到拿來;未知是否研究考察功夫未夠深入之故。這部份的建立影響了其後W在對灣仔在情感上的轉化和理性上的反省;令「只見到沙漠和玻璃幕牆,見不到我自己」的感慨被驀然架空而變得空洞。可幸導演利用了舞台調度和裝置設計舒緩了本身的限制,如演員利用影子效果演繹來玩具店買小玩意的小朋友眾生相,白色吊幕巧妙地垂吊形成弧形線條和傾瀉的效果,造成老樹的抽象形態。這些都是令人看得興味盎然的:然而文本的處理還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這會讓整體的發揮更為理想。

 

《百》劇的起端利用白色布幕投射出透明膠片上的灣仔街道圖,紅色的筆勾勒出一個個規距整齊的新天地;典型漠然和跋扈的資本家操控了一個地方的命運,而只有腳踏地土的才知道和它親。投射設計的輕省讓灣仔的地理草圖迅速在觀眾的腦海成形;然而轉念間膠片也可以換上任何一張香港街道圖,灣仔反映的只是渺渺其一。在舞台限制下《百》劇中的灣仔只有透過圖像和說話被想像和建構、電車也只能壓縮成一臺充滿童玩感的兩輪坐騎。難怪演後談有觀眾認為看不到灣仔的獨特性,也提議可以讓演出走出劇場進入社區,把灣仔街市或修頓球場變成一臺真正的佈景;這是有效地直接和灣仔居民互動的方式。然而其虛擬模糊,卻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對香港空間的想像,把探討的課題延伸至灣仔以外,讓關注的目光不只局限於此。作為社區劇場計劃系列的首部曲,《百》劇是一個有意思的開始,有待創作人再發掘下去。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