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和評論者,誰對誰錯
文︰草木 | 上載日期︰2005年10月1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孤星淚 »
主辦︰中英劇團
演出單位︰中英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6/8 - 4/9/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正如何樂為在場?中所說,改編文學著作是很難討好劇評家及學者,而改編雨果的孤星淚,可以說是難上加難。這部大塊頭鉅著,中譯本洋洋三冊,超過一千五百頁,卻要把它濃縮成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絕對是改編者的一大挑戰。

 

如果只是抽取書中某些人物和意象,改編者的空間會很大,批評者亦很難用是否忠於原著來評價。但中英劇團的孤星淚並不是採用這種手法,反而儘量引用書中豐富的情節,因為沒有完全看過原著,我不能確定有多少情節是改編者強加,不過從部份章節的比較,和其他有看過原著的觀眾討論,相信何樂為是認真地從原文出發,而劇中的說書人糾正大家一向用英文的方法來唸法文的原名Les Miserables,正是改編者的一種堅持。

 

既要加場又要加企位,中英劇團的孤星淚是一票難求。在觀眾層面開拓上是非常成功,其中可能要歸功於用上音樂劇的譯名孤星淚而不是原著的悲慘世界。故事情節是否吸引,很多時是一般觀眾對演出評價標準。今次演出的重點是在故事上,而且用上說書人去交待一些不方便演出的情節,而粵語演出自然對觀眾是最熟悉的語言,和英語的音樂劇比較,了解劇情容易得多。當然中英一向的風格都比較有活力和輕鬆,如果不是常看話劇的觀眾,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受到觀眾普遍歡迎是不足為奇。

 

不少評論者對演出的評價卻是有點保留,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心中的一把尺,但是孤劇最大特色卻是搖擺不定的演出風格和對原著的詮釋。大家可能都記得十多年前港產電影的黃金時代,每年農曆年都會有一些眾星參予的賀歲片,不少票房都相當成功,當然這類電影不會被選為甚麼百年最佳電影,但無可否認,在胡鬧和笑聲背後,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我想用這一個例子去說明這個孤劇版本可能是反映時代精神的一種處理。

 

『若有人摑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吧。若有人控告你,要奪取你的襯衫,連外衣也給他。』劇中的大主?完全奉行這兩句聖經中的?訓。當尚華桑因為貧窮到?堂偷竊時,遇上大主?,不但讓他帶著偷來的東西離開,甚至還把另一些貴重物件一併給他帶走。這種愛心和善行,令尚華桑一生都以做一個好人為目標。在最後一場戲中,尚華桑向馬希斯解釋他致富的原因,是通過正正當當的方法得來。面對令他一生逃亡的沙維,他也輕輕放過。因為擔心皓雪婚姻的合法性,不願作為證婚人。這個至善至美的浪漫故事在今日社會,似乎很難得到認同,所以改編者把這條主線淡化,反而更和觀眾的思想接近。

 

由於尚華桑的角色被弱化,觀眾的注意力於其他配角身上,其中表表者是湯納德,一個唯利是圖的吸血鬼,差不多可以說是他迫死芳婷的。不過導演用一個丑角的形式來處理,明顯不是把他當成一個壞人,最後安排馬希斯放走他,不單是因為他曾經做過好事,而是他都是為勢所迫。正如場?引用的序文所說:貧困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小孩孱弱。不過對有能力到劇場觀劇的觀眾來說,社會壓迫似乎不是他們關心的事,創作人的意圖是白費了,他們關心劇中的笑料是否足夠還多一點。

 

一個間中看戲的觀眾和劇評人,還有一個很大的分歧是觀劇的經驗。中英今次演出在本地劇壇是有不少創新的地方,普通觀眾會很有新鮮感。作為劇評人會和外國的演出比較,當然會發現有很多地方未盡嫻熟,演員要兼任樂師,而且要有即興和爵士樂的味道,實在是有點困難,結果音樂風格會比較簡單,甚至會令人擔心影?演出的效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