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象徵希望,過了十六歲的總想像那時候是充滿希望,有無限的可能。所以羅靜雯陳清華的春之頌,就是以一個十六歲少女去比喻春天。和四季系列之前三個作品一樣,同樣以季節代表不同年紀的女性。不過在現今的社會,人的成長是實在太快了,甚至很著緊地培養小朋友心中要有部計算機。
在這個創作背景下,羅靜雯放棄寫實的手法,創造一個充滿寓意和象徵的故事。曾慕雪飾演一個十六歲的少女,自從一次大火之後,她便不會流淚。她和好朋友阿山到西藏旅行,途中她遇上很多奇怪的人物和事件,其中有來自她有特異功能的眼睛,也有她的夢境。旅程中有人物會突然消失,變了一張紙。她的旅伴兼好友阿山又會變成一座山,她在上面走過,正是對他的一個認識和探索的過程。劇中對人生是抱有青春的盼望,就算是發現的結果是一場悲劇,原來阿山是少女失明的禍首,不過完全無損他們的友誼。
劇是寫給懷有童真的成年人觀看,文本中充斥著有一定人生經驗者對社會的感懷。有人外表善良卻充滿機心,有些卻寧願自己受委屈,最重要是對真和善的珍惜,相信只有走過十六歲的人才會有。
文本寫得很美,想像的空間很大,充滿比喻和寓意,有黑色的雨,白色的草原。在詩意中留下伏線,虛中帶實,有一個完整的結構。
文字技巧和結構是很值得欣賞的,極希望羅靜雯能夠整理一個書面語版本出版。但對演出的版本,我是相當喜歡但極希望它能更完美。四季系列的一個特色是捨棄傳統的專業佈景和服裝設計師,而是和畫家陳清華合作。主景是一個十六格的跳飛機,象徵少女的一到十六歲,文本中確有提及一次跳飛機,不過和其他的場景似乎關係不大。這會不會是一個比較藝術媒體的例子,畫家是把時間凝固,把對題材最大的感覺表達出來,意念是沒有衝突,但和劇場的時間流動性並不一致,羅靜雯也沒有讓演員整場戲都在跳飛機,雖然都儘量有很多跳躍的動作,表達一個希望的十六歲。另外令人有印象的是那兩個外表善良的聾啞姊妹,用漫畫化的紙版公仔代表,當然還有少女的服裝,顏色和物料都很突出和主題配合。不過這是一個獨腳戲,一個演員和這些巨大的視覺符號比拼,似乎有點吃力。反而在一些需要觀眾一同進入夢境的地方好像黑色的雨和白色的草原,效果便不大理想。
文本有很重作者的影子,和長大了的觀眾有更多分享的地方。有些對劇中角色的感受似乎不是出自一個充滿希望的十六歲,少女對其他人的思考是否深入了一點,和全無機心的少女有點不一致。當然會有觀眾不接受這個幻想世界的少女,不過我很高興能夠參予她的旅程。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