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已經踏入第四屆,開幕節目請來風格大膽創新的「荷蘭舞蹈劇場」,除了演出兩個經典近作《迷月》(Shoot the Moon)及《虛凝之間》(Tar and Feathers)外,還委約新作《原》(Renature)於節內首演。
打頭陣的《迷月》由駐團編舞家保羅.賴福特(Paul Lightfoot)與蘇爾.利昂(Sol Leon)二人合編。此對編舞二人組多年合作無間,他們的作品在舞台空間運用上別具一格,這次《迷月》的舞台就利用了一組可旋轉的間板,把中央的圓形演區分割為三個空間:三男二女舞者就在其中推動景板,轉出不同空間以呈現觀眾,而各空間之間以門或窗貫通。眾舞者穿梭門窗之間,在不同空間遊走,演繹出男女之間的情感角力。
此舞作對舞者身體力量的要求相當高,不過五位舞者皆矯若游龍、身手不凡,就算應付托舉翻身抑或單腳凝格的難度動作,都毫無難色,且處理得如行雲流水。不過最令人難忘的,是當中簡潔有力的即時錄像投映,尤其結尾一段透過鏡頭看著男女舞者身處左右相鄰空間,似遠還近,到最後錄像中的女舞者好像要走進男舞者的世界(畫面),然而現實卻是離男舞者遠去……真是餘韻無窮。
新編舞作《原》跟《迷月》在結構上各走極端,以割裂的章節,片段式呈現原始自然與文明社會演進的矛盾。編舞韋恩.麥葛萊格(Wayne McGregor)長於解拆身體,數年前他率領其「隨機舞蹈團」來港演出的《復仇/女神》可見一斑。這次《原》的舞者以身體各部份分割律動,語彙豐富多變,演出初段以黑燈利落轉場,舞台調度及空間運用都見心思;然而演出後段漸變為亮燈過場,舞者三三兩兩進入演區,結構鬆散,當中數段三人舞,舞者也似乎並非刻意地跟不上節奏。這樣的編排可能是為了呼應人類發展令大自然失去本貌的主題,可是整體上就如舞的結尾──眾舞者把一直置於舞台後方的人造草皮拉起並隨手丟到舞台中央,同樣尷尬。
壓軸舞碼《虛凝之間》由依利.基利安(Jiri Kylian)編舞及設計,舞台上黑與白壁壘分明,出色營造舞台張力,加上出色的光影運用,配合高高在上的三角鋼琴拉闊空間,視覺上已先聲奪人。基利安曾率已解散的「荷蘭舞蹈劇場III團」來港獻技,《生日宴會》一劇大玩快速錄像剪接與真人共舞令人印象難忘,這次雖然沒有使用任何錄像多媒體,但以光影勾勒角力場域,以及以反光地膠舖於台板,都見其對舞台美學的敏銳觸覺。唯一可惜的是現場即興的鋼琴演奏,似乎與舞者之間沒有太多的有機互動,反而在如此靜態的背景突然出現的狂亂狗吠,更能引起衝擊,於動與靜之間產生另一重張力。
(原載於2008年11月第34期《城市文藝》)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