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意難平——談「創意中國——後九七之秀」的演出
文︰陳國慧 | 上載日期︰2008年4月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藝穗會
演出單位︰飯團;組合嬲 »
地點︰藝穗會劇場
城市︰香港 »
藝術節︰乙城節2008 »
藝術類別︰戲劇 »

久沒看過內地的小劇場演出了,因此對是年「乙城節」的小劇場系列展演「創意中國-—後九七之秀」別有期待,是期待看這批新生代的劇場工作者,如何在一片商業呼聲下堅持實驗的可能性。目前內地最具名氣的導演如林兆華、孟京輝、李六乙等,都不約而同是從實驗劇場一路走上大舞台的,至於新生代的小劇場的創作人,正如是次節目的策劃人鄺為立所言,他們沒有歷史傷痕的集體包袱,其我行我素的獨立性格,令他們對實驗的觀念有著全然不同的詮釋。

 

自我雖讓這些作品抗衡著不朝向市場方向調節,然而內容上難免的輕省對年輕觀眾來說仍然是討好的,即若是向社會的現狀提出反思,也是止於個人的。如來自北京的「飯團」的作品《校園暴力事件》,取材自內地一件轟動的大學生殺人事件,殺死了四名同學的馬加爵被傳媒塑造成一個邪惡的殺人魔王,編導演何雨繁透過自己對馬的重新解讀,演繹這個人物在媒體背後的恐懼和寂寞。大堆刻意被選用的報紙讓整個表演空間充塞著一種壓迫感,同時紙張在不斷磨擦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聲音,在寂靜中成為了不能不正視的元素,這都貫徹著創作人的所希望探討的題旨。

 

獨個擔承起整個空間的何雨繁在身體的掌控方面似乎是未見太大驚喜,但他相當善用「現場性」在小劇場裡的魔力。他在報紙堆中原地跑了二十多分鐘,是對照馬加爵在逃亡時的身體狀態。演員的呼吸由平靜到急速的轉化是如此真實,隨著其身體張力的提昇,而及整個表演空間的能量亦被拉緊。這個作品的成功之處是把不少舞台元素如燈光、音效等都盡量約化,反而讓演員身體狀態變化的自然聲音、身體和台上物件互動的自然聲音以其本來的質感呈現。這種質樸的精神在小劇場的實驗裡是很重要的堅持,而《校》是做到了,縱然作品其實可以再在批判媒體的態度上更進一步,但顯然這非創作人所想了。既是止於個人,旁人也就無由再施予壓力了,於是作品也就只在其實可以更作深化的題旨上單薄地掠過,讓人徒感意難平。

 

同樣的意難平在另一作品《舌頭對家園的記憶》。四位演員穿梭於幻夢和現實之間,現實中舌頭的集體力量讓他們喪失了個人對舌頭的私有記憶,他們要透過如夢魘般的生活去重新確定身體,並肯定舌頭的位置。作品以異化的張力、暴烈的意象來對照原來詩化的想像,來自上海的導演張獻擅長在小劇場把玩各式元素,如錄像、裝置、甚至是連表演場地以外的空間。他以快速的拼貼的節奏駕馭了作品文本未臻內化的問題,以視覺的直接刺激蓋掩了作品文本陳套的文字遊戲。若論在城市的存在狀態,作品的確是呈現了獨特的質感,尤其是演員們對虛無的把握是相當能體現當下中國社會的某種狀態。然而卻只在呈現但無法轉化為一種深刻感動,於是所有的意象便成了如劇中的大量的衛生紙一般,體積碩大卻脆弱不堪力量的拉扯。固然小劇場在形式上有極多可能性,然創作人在形式的拉扯之間如何堅持自己所要說的,似乎這才是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校園暴力事件》演出日期

11 - 13/1/2008

 

《舌頭對家園的記憶》演出日期

16 - 17/1/2008


(原載於2008年 2月第 25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