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哈姆雷特機器》這個經典後現代文本,是1995年香港話劇團製作的《荒謬與後現代之夜》。當年話劇團邀請了鄧樹榮及陳炳釗分別導演了《禿頭女高音》與《哈姆雷特機器》這兩個非主流經典劇作,可惜叫好不叫座,嚇怕了不少觀眾。雖然我當時也看得一頭霧水,但當中陳炳釗導的《哈姆雷特機器》的一些片段,直到今天我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眾演員含水互嘲互噴、主角謝君豪一口氣把數頁不知所云的獨白說完再吃掉劇作家相片……
十多年後,陳炳釗再次拿起《哈姆雷特機器》,但卻不是把它再演一次,而是借題發揮,找來龍文康合作在原文本的基礎上加上另一層次,保留了大部分原文本之餘,加入了一段段針對藝壇近況的新段落穿插其中,變臉成《哈奈馬仙》,好玩有趣又不乏批判。陳更把劇本交予張藝生及梁菲倚合導,並由一班背景不同的全職自由身演員合演,別具新意。
張藝生及梁菲倚已經是第二次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執導,上一次是與一眾年青學生演員合作的《宇宙連環圖》,但今次《哈》劇的演員都有相當經驗,並邀請了韓國演者金大建參與及與其他演員一起作訓練。雖然未見處理上有很強的風格,但整體節奏流暢,無論是原來難啃的後現代文本又或者是相對輕鬆的新編段落都能舉重若輕,既有玩味又不失詩意。
前東德劇作家海諾・穆勒(Heiner Müller)於1977年寫成的《哈姆雷特機器》主要由五段獨白組成,詩化與非線性的斷句火氣十足,但絕非直接易懂,觀眾要對歷史及原文本有所了解才容易找到解讀的趣味。《哈奈馬仙》無論在文本及導演處理上都下了一番心思,沒有板起面孔、嚴肅地處理原來的文本片段,而是把它詩化,只保留某些主要意象,簡約有力地呈現出來;而新撰的片段,則嘗試借力打力,少談政治而論表演,透過一個個迷失的現代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對超大型劇院、演者偶像化及商業劇場等熱門話題帶出,手法輕鬆幽默,玩味十足。
藝術企業化及商品化的確成了今時今日的藝壇洪流,《哈奈馬仙》內反映的劇壇危機不但是對香港藝壇的預視,更加是國際大勢。我們都會同意表演藝術的硬件及資源都比以往優勝,但藝術家的創意及視野卻似乎未能與時並進。在制度化與商品化的影響下,藝術創作何去何從,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尤其是文化產業在大中華地區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是從事藝術的創作人還是關心藝壇的觀眾,都無可避免會受到影響。試想想,如果將來的演員人人都像《哈奈馬仙》劇中主角所遇到的那些只懂以小聰明嘩眾取寵,卻無心鑽研角色的演出機器,那可以是多麼可怕的「冰河世紀」……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