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轉變,都市人對性向的傳統看法與態度逐漸開放,透過互聯網、電視或電台不同媒體,不少同性戀者已自信地從「衣櫃」裡走出來,面向群眾,挑戰衛道之士。《攣到爆》以同性戀為題材,由藝術中心壽臣劇院的中小型場地,移師至逾千座位的香港演藝學院,作第四度公演,到底這萬多名進場的觀眾,是反映「自己人」文化已被社會認同?還是衛道之士懷著批判的心態,嘗試在另類戲劇題材裡挑骨頭?
編導黃智龍以一個在八十年代成長的「基佬」(梁祖堯飾)述說他的愛情故事為主,其戀情既非可歌可泣,也非生死相伴的結局。但耐看處,是劇中人的愛情經歷,著實反映當下戀人在愛情路上的非理性心態與言行,既熟悉,亦立體,極真實。然而,編劇透過梁祖堯反覆質疑「基佬」的愛情故事是沒結果的時候,那份苦澀、怨憤的控訴,標簽了同性戀者,對愛情過份嚮往和憧憬的需要。當平凡人冀盼一段樸實無華的真摯感情,編劇毋需再刻意呈現同性戀者對性向的自我質疑。
當同性戀者無懼社會的傳統觀念,勇於開放自己,家人在態度上的接受與認同,成為劇中另一重要傳達的訊息。當劇中人意認到個人的性取向時,其先隱瞞、後承認、再分享與母親(黃文慧飾)對兒子的試探、接受、鼓勵的三個階段,互相呼應;同時,母親在面對兒子是同性戀者的事實後,所取的開放態度,不僅彰顯同性戀絕非病態,還呈顯尊重他人在性取向上具選擇權利的最好例證。編劇在處理末段的情節時,以劇中人的愛侶因病進院,只屬肺炎,而非患上愛滋病,擺脫過往陳腔濫調的結局,顯示編劇對同性戀者的未來,偏向正面和樂觀。另方面,劇中人礙於同性戀者的身份,未能如常人般,照顧病塌中的愛侶,反映活在傳統社會下的同性戀者,在身份認同上,仍受制於傳統道德的枷鎖下。
(原載於2008年4月18日《星島日報‧演藝評台》)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