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王子——產生不到戲劇力量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8年10月3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卡洛王子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香港歌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3 - 7/9/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看了9月6日由康文署和「香港歌劇院」合辦的《卡洛王子》。共演5場的《卡洛王子》在casting 上有很特別的安排。王子一角分別由莫華倫和基斯.伊卡亞普迪飾演A、B cast。每場除王子一角,其餘main cast一律是華人或外國人,即是如非由莫華倫演出的場次,則配以中國歌唱家演出,反之類推。前者很有挑戰性,惜筆者時間配合不到,還是看了後者。

 

威爾第這套作品有多個版本,較為人熟識的是法國五幕和意大利四幕版(也有五幕版)。今次演出是意大利四幕版,刪了第一幕王子與公主的一見鍾情和劇中之芭蕾舞。改自席勒的德國戲劇,《卡洛王子》的劇情圍繞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與王子的衝突,原因是阿爸娶了兒子的心上人法國公主依莉莎白(Annalisa Raspagliosi)。另外伊波莉公主(Milijana Nikolic)又愛上王子,意欲報復;王子的好友羅狄高(Giorgio Coduro)夾在皇帝(Alfredo Zanazzo)與王子之間的矛盾,更有宗教剪除異教徒的內容,最後還有鬼魂的出現,劇情極具戲劇化,可惜這場演出產生不到戲劇力量。

 

原因有三。一是作品本身雖充滿矛盾,卻沒有清晰主線,每條線的發展和人物角色也相當平均,誰是主角也很難說,三位男角都吃重而皇后與公主也有等量位置。看起來難免鬆散,觀眾自然不易鎖定目標去追看,總之劇情發展到那裡便那裡,王子與繼母本可扣人心弦的戀愛,也因斷斷續續的出現而變得平凡、平淡。

 

二是導演 Henry Akina沒在適當位置附加一些處理而令劇情顯得合理化,如第二幕第二場廣場中,一邊廂群眾熱烈慶祝,另一廂一班法蘭德斯人民將受審判,王子要反國王,處理上也不夠清晰;第三幕大審判官指國王身邊有異教徒,要求要處死他,也沒有明確指出是誰;到了第二場,羅狄高探訪監中的卡洛王子時被冷槍擊斃也沒交待幕後人是否大審判官,同場裡伊波莉公主與群眾出現救走王子也顯突兀,只見她突然出現拉了王子離開,觀眾一點也不感到她是在營救王子。

 

第四幕王子被國王和大審判官追捕,危旦間一修士出現把他救走,這位修士是否查理斯五世的鬼魂,即王子之祖父也沒有明確解話,凡此種種雖歌詞有提及,導演如能在這些地方加上適當的處理,整齣歌劇看起來肯定會順暢得多。其次是發覺Opera HK的製作在合唱方面,演員例必「迫爆」舞台,反礙調度。

 

三是演繹,也是最重要部份。此劇有不少悅耳的詠嘆調和二、三、四重唱,讓各角色有平均發揮機會,絕對是歌曲帶動戲劇。但此晚兩位女角都表現一般,飾皇后的女高音的聲底較薄,傳送力不佳,獨唱猶可,在二、三重唱中音量多被音樂蓋過,飾伊波莉公主的女中音初段嗓音喑啞,二人在下半場表現較好,皇后的〈你見識過世間的繁華〉和與王子在最後一幕的二重唱,抑或公主在第三幕唱的〈噢,被詛咒的命運〉都出色。三位男角歌聲優美,飾國王的男低音有一副很好的歌喉,但不善演,全程只有一兩個表情。

 

此劇最突出是音樂,尤其第三、四幕初段,「香港小交響樂團」在指揮吉田裕史帶領下有很好的表現。未知另一cast的表現能否做到從歌聲中綻放迫力,彌補舞台上的不足?


(原載於2008年10月第33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